第五章 对祖先创造的文化遗存应怀敬畏之心
寻找与守望
拨开岁月的迷雾
远离现代的喧嚣
攀缘峭立的山崖
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
寻找 寻找 寻找
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
寻找源头
寻找根脉
寻找回家的小路
寻找我的魂牵梦绕
多少个严寒酷暑
多少个孤灯通宵
凝视你尘封的斑驳
感受你会心的微笑
守望 守望 守望
一千年一万年地守望
守望初衷
守望未来
守望精神的家园
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东方艺术明珠闻名于世的中国敦煌莫高窟,是“沙漠上的美术馆”,已经有几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其业绩彪炳青史,其精神可歌可泣。他们是当代中国广大文物工作者的代表,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民守护精神家园的缩影。我在考察这里时应我们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之请,写下了以上的诗句,我的作曲家朋友又热心地把它谱成了歌曲。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大会在中国西安召开,一群中国的孩子演唱了这首歌。诗虽一般,但与会的中外文物专家却为之唏嘘。也许,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引发了他们的联想和感慨,使他们得以再次品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种种甘苦、苍凉、悲壮与幸福。
如何处理好保存文化遗产和建设新生活的关系,在人类走向未来的征途中,留下不应该忘却的记忆,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少世界遗产不断受到岁月的侵蚀,而战争以及违法的盗窃、贩卖文物活动也使不少珍贵遗产濒临灭亡。同时,人类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工作的失误,对遗产的破坏也是惊人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文化遗产中 “有形”和“无形”、物质部分和非物质的部分,共同构成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缺一不可。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这个血脉不能中断;文化遗产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创造新文化的基础,这个基础不能削弱。这些遗产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人类灿烂历史中留下的稀世物证。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根之情普遍存在于人类。我们珍惜文化遗产,不只是要发思古之幽情,它更是创造新文化的需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步伐加快,意味着新旧交替的加快。从总体上说,历史在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具体分析,就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代胜过一代,前人所创造的高峰,自有其时代的条件和历史的必然,往往是我们无法超越的。我们只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高峰。文学艺术的发展,并非是阶梯式地不断超越,而是群峰林立,各有千秋。即使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继承发展,也有丢失,以至于一些古代的技术,现代人都难以达到。因此,在我们祖先创造的遗存,包括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前,我们应怀一种敬畏之心。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保护现有的历史遗存,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地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来走去。
近年来,中国努力拓展保护工作范围,文物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我们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物保护立法,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积极推动地方文物立法工作。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又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截至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352处。各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逐步建立,盗掘、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各项基础核查得到夯实,国保文物单位建档工作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系统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馆藏文物安全防范得到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一些重要遗址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一方面选出最精华的文物到国外举办各种展览,另一方面,广泛邀请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地到中国举办展览。这些国际交流已成为增进中外友谊和了解的最有效的窗口。
把以民族民间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目标、工作思路和各项保障措施,推动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与建立。迄今中国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政府及相关机构、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正式加入《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公约,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200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518个项目,首开以名录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河,传统节日也纳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博物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去美国,他们招待我就是在博物馆,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一次在广播电视电影博物馆。博物馆是什么呢?博物馆的性质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博物馆是公民的终身学校。中国目前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个。我们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博物馆,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每年共约推出陈列和展览近万个,接待国内外观众约1.5亿人次,有些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将通过各种举措使博物馆进一步贴近大众,使休闲和工作之余到博物馆参观成为全民族的一个习惯。
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和中国所走的科学发展道路密切联系的。当今,在世界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和经济的各方原因使得文化作为无形的人类遗产正在流失。文化沙漠将会使经济绿洲失去精神的依托。中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因此,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此我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保留民族的记忆特征,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当人们为摆脱贫困,全力谋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环境的保护,忽视葱茏的山川、清澈的河流;往往容易忽视文化建设,忽视祖先的文化遗存,忽视人的精神家园。一旦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环顾四周,回首往事,常常难以避免地留下诸多遗憾而追悔莫及。这样深刻的教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保护文化遗产时不我待,我们的保护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护理念和模式各有不同。20世纪中国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但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严峻的形势。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一大难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锹一锹地葬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搞那种焚琴煮鹤式的破坏性“文物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保护经验,同时,愿意其他国家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为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2005年,中国举办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为主题的国际论坛,专门研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加强各国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和发展的有益经验的交流、借鉴与合作,我在这次会上提出: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的创造力,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立法和国际协作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希望能够在关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更加关注扩大和加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不仅涉及到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方法问题,我们应共同探索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出现冲突时的具体解决办法,尤其在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模式和实践、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等具体操作层面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应当发挥关键性作用,要研究政府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实现文化继承与创新。各国政府需要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之成为历史的忠实样本,使人们由此了解过去;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又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为现代生活服务。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是当代各国政府进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关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且关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前途。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2006年初,我在北京会见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部长布迪廖内、外交部副部长曼笛卡时说,几年来我们一直在争取“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因为在中国段有很多遗迹,比如交河古城、楼兰古城等等。但是我想,一条路总是有起点,有终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在西安;那么到了欧洲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但是中心的终点还是罗马。通过罗马辐射到欧洲的其他地方。因此我建议同意大利等国家共同申报“丝绸之路”作为世界遗产,因为“丝绸之路”一头起点的中心在西安,一头终点的中心在罗马。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像“丝绸之路”一样把中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的动议,得到了意大利朋友的热烈响应。
此后不久,中国、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等“丝绸之路”亚欧沿线国家的代表汇聚中国新疆,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