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

【字体: 字体颜色

第四章 文化如水 滋润万物

和谐社会是公民和谐生活的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高度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保障。中国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主张,体现了立足时代前列的文化自觉。近年来,文化建设被纳入了从中央到各地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文化的积极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中国的文化界将自觉担当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人民展示了光明幸福的前景,中国文化建设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广阔地展开,深入地推进。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外化,是人的存在和意识、能力和愿望的反映,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文化作用之对象也在于人类自身,决定人的素质和能力、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总是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注意防止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简单化地对待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建立在正确把握时代要求与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新世纪之初的二十年,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有三个基本方面是不会改变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中国也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和一些欠发达地区将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的区域性差别以及部分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需要紧紧扭住不放的关键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也就是加强文化思想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前四项是一种保障体系,属于政府职能;文化业务建设属于文化的自身建设。它需要文化艺术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政府鼓励创造的精神,并依法保护这种创造性的发挥。

文化的基本要素,可分为知识、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开放的、相对独立的、连续发展着的体系。从文化结构体系的四个层面来观察,新时期中国文化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孕育着又一次发展和更新:

信息技术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文化体系结构的内部平衡,从而为文化的发展更新创造了必要和可能。知识,包括从信息到科学等一系列认知性的文化内容,这是文化结构最外围最浅表的层面,也是变动快捷而频繁的层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状态,这极大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强大的传输系统,也催生出全新的文化样式,新科技带来了新奇和亢奋,也带来了某些迷茫和困惑。信息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能力。无序的、蜂拥而至的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收、辨识、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真正进入文化过程。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和能力则不能。智慧和能力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总结、体验和领悟方可获得。总之,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需要,也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为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能。人们有理由对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消极现象表示担忧,但我们不应也不能拒绝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仅仅担忧无济于事,趋利避害,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使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文化体系中的情感层面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感性的价值判断与反映,它的符号形式是文学艺术。情感对伦理、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和大的变革时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引导作用。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心理的抚慰和激励功能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可能是经济发展加速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过程中,走向理想的境界。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时期。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人心,才能成为社会的良知,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精神文明得到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但伦理道德层面的文化失根、断层现象依然严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伦理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约束和调节。这种约束和调节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来实现。法律是他律,带有强制性;道德是自律,主要靠自觉。孟德斯鸠说,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学最为发达。古代伦理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梳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并由此类比,推及其他。荀子则把伦理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古代伦理原则是以十分完备的礼仪、规范来保证的,同时,通过文化的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渗透,代代传承。“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家很熟悉了,其实,这句话本来也是用以表述伦理情怀的。孔子听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泣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情理交融,两千多年后读来,依然令人动容。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导致当前出现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失根、断层现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优秀传统的延续,高度重视市场条件下道德的重建。目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正在深入地进行。此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信仰的载体是宗教与哲学。中国的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信仰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价值观上。信仰与现实的相互观照,全民族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生的终极意义何在?人类社会以来,这类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内心有价值观的支撑,远处有理想之光的照耀,现实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需要现实的鼓舞,同时,又执着于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使命。如何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科学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素质的提高,科学信仰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信仰的载体是宗教与哲学。中国的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信仰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价值观上。信仰与现实的相互观照,全民族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生的终极意义何在?人类社会以来,这类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内心有价值观的支撑,远处有理想之光的照耀,现实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需要现实的鼓舞,同时,又执着于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使命。如何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科学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素质的提高,科学信仰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 上一篇: 龙应台:读经与价值观
  • 下一篇: 龚鹏程;繁簡之我见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