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君子之音 --金陵古琴家老桐先生专访

【字体: 字体颜色

     老桐简介

      老桐,原名吕建福,金陵古琴家,别署清音居主人,《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作者,发行有古琴演奏《琴道》cd。南京金陵刻经处副主任,南京大学古琴社指导教师,《经典文化教育》丛刊副主编。创办“经典国乐·琴道课程”,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九届。在抚琴风格上,崇尚“中正和平、轻微澹远”的传统琴风。

      “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是怎样的琴声,能让那两位知音怎样在琴声里彼此肝胆相照,这故事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琴棋书画,是“君子四事”。君子弹琴,不为炫耀、不为谄谀、不为媚俗,坦坦荡荡是弹自己的心境,弹给同道中的知音。所以也因为这样,很多民族乐器、乐曲都广为人知,可是提起“古琴”,还鲜为人知,甚至还有人问,古琴和古筝是不是一回事呢?!

      国庆期间,金陵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应邀莅并,与我省文化界许多朋友雅聚,在“文化沙龙”做了五天的中华古琴文化讲座。席间有十一二岁的稚龄学童,也有来自广东、山东等地的古琴知音,借着这个契机,记者采访了著名古琴传人老桐先生。老桐先生个子不高,穿一件竹布对襟大褂,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清癯儒雅。

      李白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与大师相遇,这样好的机会,怎能不请大师抚琴。

      大师先奏了一曲《鸥鹭忘机》,琴声松沉低缓,徐徐而来,旋律节拍似乎不很重要,而吟猱妙处却难以言喻。手指在琴弦上轻轻往来,微微晃动,心手相应,音与意合,余音袅袅,低旋往复,愈转愈幽,绵绵不绝。吟至微妙处,似乎无音可寻,但其意悠悠,那种浩瀚烟波的湖面,鸥鹭在浓雾中隐约翩跹,渔夫歌者怡然自得的气象便在指间弦端缓缓流出。

      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话题是从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的。古琴申遗成功、被列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让久被遗忘的古琴因此重新引起各界的注意,可喜可贺。但除了有一些地方举办庆祝性活动外,古琴被冷落的现状仍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这种乐器,遑论听曲弹奏了。然而中国的古琴自汉魏以来就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以琴载道”的道器,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与之相依相伴,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琴道”内涵,“琴”,在人们心中也早已成为一种睿智、敏慧、文德集萃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恢宏和纯净精微,被称为“国琴”。只是随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古琴也渐渐被大众遗忘,就算是在今天被很多人呼吁要保护发扬,其中也有颇多误区。

      古琴曲之“道”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一种奇特现象。所以近年来不少热心人士为了促进古琴的普及,希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古琴并使古琴获得与其他乐器相当的生存环境。而古琴本身有其特殊性,弹琴本为自适,中国古琴向以个人之内心满足及知音互通款曲为尚,故中国琴风不重技巧而重意境,无有区分高下。相反,夸耀琴艺必定声争媚俗,乃琴艺之劣品、为鼓琴之大忌。所以琴艺一旦有外在证书的等级鉴定,对中华琴乐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是令人忧虑的。

      古琴乐之“孤”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但很多唱片公司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出唱片时不惜加入多种配器,或用古琴来演奏一些时下的流行歌曲,还打上改革创新的幌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乐”教和礼教

      老桐先生是古琴大师,也是中华经典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他说古琴是中华经典文化中浓缩精华的部分,他教人弹琴,更是希望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把中华文化的脉络传延下去。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文化的教育也就是人生之规范性与艺术性、内在性情与外在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文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是说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将“血气心知之性”圆融于礼乐之道的关键是在“乐教”。我们今天来谈孔门的“乐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恢复礼乐大典之类,而是通过多听琴乐,练习抚琴,重在熏陶,怡养性情,让静美清雅的琴乐印入心灵,潜移默化,培养和美的心灵,优雅的气质,造就优良的人格。至于琴曲的理解及琴技的娴熟是居于第二位的。此外,通过听琴学琴,有助于由古琴文化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其它方面。例如通过古代琴人以琴为生命之所寄的事迹体验儒士超迈的品格,通过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典故懂得心心相印的珍惜,通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故事培养高雅的志趣等。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听先生弹琴,静心品味那宁静而淡逸的音声,那种意蕴已经很久没有体会。不知不觉,已是月上柳梢头,秋日夜已深、露正浓,先生忙忙碌碌的并州之行即将结束,明天就要回南京了。谈及此行,老桐说他很快乐,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着古琴,还有这么多热血热心的人在为传延中华经典文化而努力。老桐说,古琴不只是闭门在家自娱自乐的器物,它是“文人琴”,是君子心声的表达,而君子品格,“出世”时他们是闲云野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则挺身而出,用生命来担当。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君子都是背负着责任前行。所谓琴为心声,听先生指间琴弦铮铮作响,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责任之重。

      古琴简介

      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确实可考证的已有四千年历史。传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炎帝造琴”等。别称“文人琴”,历代抚琴人士多为中国文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修养之具,不同于任何演艺类乐器。南宋以后,“琴棋书画”成为读书人的基本修养,直至今日。古琴的声音被称为“太古遗音”、“天地元音”,静谧深邃、清虚旷远,极易让人起幽远之思、入反璞归真之境,抚琴具有养心静心、宣泄怨情的功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等都是与古琴有关的故事。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

 

  • 上一篇: [好书推荐]《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
  • 下一篇: 台湾读经本引进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