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蒋楠

【字体: 字体颜色

回溯篇

国学复兴

 蒋楠

“国学”广意上即指:以儒学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医学、戏剧、书画、数术等等。在经历一个文化间隔期之后,“国学”正在呈现出蓬勃复兴的力量。而复兴趋势的中坚则有赖于成长中的“社会脊梁”,他们立于高视野之上的兼观内外带来对传统文化的正观反思,用固本追源的精神回溯引领“回家”的力量。

精神回溯,造就复兴力量

剧烈的现代化过程颠覆一切,在高度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现代人有无法避免的精神紧张。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闻名于世的马克斯·韦伯,在赞颂西欧资本主义的独特性之外,敏锐地感觉到了现代文明的机械理性正在吞噬着人性,认为文明的发展可能要以文化的堕落为代价,最终招致道德沦丧,在现代化的精神紧张中迷失方向,因找不到精神家园而绝望。

而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我们其实已意识或无意识地附上某种文化的标签。“文化”是一个民族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这独有文化,是根——任何个体都从不能真正无所依凭地存在。

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在西方、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这个时期出现的智慧群星照耀了此后二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期”。“轴心期”映照在中国,正是当下我们称之为“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滥觞之始——“百家争鸣”。最终,儒学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而经过宋明以来的“出道入释”,三教合流,儒学已经无法和道家,释家完全撇清干系,它们一起,构成了今日之“国学”的主线。

从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可避免地,向西方看齐。于是自同光自强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下,我们不断多从器物上到制度上向西方学习,在迫切民族救亡的压力下,曾几何时,曾支持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国学”,被盖上了“落后”、“愚昧”的烙印,一步一步地,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或许多年以前,在还没走出去比较,了解清楚之前,我们太早地选择了要或不要。但是传统,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坚韧在最深的民间扎根,中国人的“国学”情结,其实从未失去。上世纪末以来,“国学复兴”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国脊梁的精神追求,成为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文化乃是一个民族标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失去独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只有文化的复兴,才能带来民族的真正兴盛。今日的国人在看过太平洋彼岸的风景,踏过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他山之石后,回过头来寻觅自己当初走出来的那片大地,才发现传统一脉,在自己身上从未切断。

 

  • 上一篇: 亟待改变的农村精神风貌
  • 下一篇: [参考消息]今天我不想起床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