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实验起落

【字体: 字体颜色
 

  2008121日,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把员工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在这个会上,中心的办学者们回顾了办学三年来的成果,然后,除少数人留守外,大多数人各自回乡,或者到北京、海南、云南等地继续推广读经。

  一场大规模的儒学实验到此结束。在此之前,汤池镇的48000名居民和成千上万的外来访客,都体验了一个“礼仪之邦”的打造——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尝试着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伦理变成这个小镇上的行为准则;人们在见面时互相90度鞠躬,是这个小镇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从现代读经运动在中国大陆出现以来,虽然在上海、武汉、厦门等城市都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私塾”,琅琅的读经声在许多地方响起,但是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之前,还从未有过要把一个完整的地方社会“儒学化”的尝试。

 

  “做一个典范”

  汤池实验是否已经收取了成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关闭之后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该中心的创办人净空法师来说,答案一直都是肯定的,早在2008年之前,他就在多个场合乐观地提到,汤池实验证明了“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是有效的”。

  与这些年的大多数读经推广人士相比,净空法师显得是比较独特的,因为他是一个佛门弟子,依照他的解释,“不建寺庙建学校”的原因就在现行教育普遍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而在他的理念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正是解决小至夫妻吵架、大至国际冲突等各种问题的“不二法门”。

  俗名徐业鸿的净空法师1927年出生在庐江县,1949年从大陆前往台湾,并先后师从新儒学领军人物之一的方东美和在台湾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力的李炳南居士。从日后的情况来看,应该是这两位老师影响了净空法师“儒佛并举”的思维方式,方东美虽然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心仪佛学;李炳南虽然学佛,但对《论语》等儒家经典都是相当重视。待到日后净空法师成为当代佛教界中的领袖式人物之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便很自然地被他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根据净空法师在多个场所的说法,他创办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他参加联合国世界和平会议的经历,他在会议上每每看到代表们为国际冲突、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犯罪手段升级等社会问题忧心不已,但却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于是在轮到他做主题发言时,他就数次提到“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他还引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曾在对世界各大文明进行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能解决21世纪人类问题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觉得汤因比的学说有道理,对孔子的学说也很赞叹,但是他们觉得,这样的古老学说不可能在充满争端的现代世界成为现实。

  于是净空法师就想到选一个试点进行一场“儒学实验”,只要这个实验成功了,就可以证明:当代问题仍可以在中华古训面前迎刃而解,“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当时他在美国,就想在美国的华人社区办一个试点,结果“因缘不成熟”;又到新加坡,在那里没找到建设教育中心所需的地块;接着他到澳洲,选了一个叫图文巴的小城市,在那里他办有一所“净宗学院”,但是当地官员告诉他,图文巴“信仰宗教的占20%,不信的占80%,其中还有一些人极端排斥宗教”,这样,净空法师在图文巴做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做得很辛苦,可以立足,但没法发展。”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国内,选择了汤池镇。这里是他的故乡,他想起了幼年时所接受的私塾教育,并认为正是私塾教育给了他“做人的根基”。于是他决定,在汤池镇这“很小的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一个典范。”

 

  “三年计划”

  这个“典范”将是一个什么样子?与只有几名或者几十名学童的“读经班”相比,净空法师的计划显然是非常庞大的,他要通过教育,把儒学转化成汤池镇的日常生活,从人们的性情到举止,都要深受儒学的熏染。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汤池镇“人人懂礼,人人都知道忍让”,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在他看来,汤池地方不大,全镇人口才4万多人,有点类似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正符合实验所需的条件。他通过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类似“实验”成功的先例:历史上的商汤、周文王在一开始推行他们的教化时,也是在他们方圆不过百里的封国内进行。

  至于这个实验计划的开展周期,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礼崩乐坏”的社会,但是看来净空法师并不认为他的实验很难完成,他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即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项实验。

  说到“礼崩乐坏”,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读经人士和社会人士在观察现代世界时,往往会有极大的不同,凡是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对现状都很乐观,认为会“从进步走向进步”,但是读经人士则普遍会为“文化的颓败”而伤感。对于带有宗教背景的净空法师来说,他则认为今日世界遇到了“最深重的危机”,从社会风气的败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国家、族群间的冲突到恐怖主义的蔓延,处处都是这场危机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打造一个“典范”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净空法师甚至觉得,只要汤池实验收取成效,还能为“联合国的这些专家学者们建立信心”,因为他们都在寻找一个能化解冲突,实现和合的途径,现在要证明的,就是“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是一条“大道”。

  这个“典范”要构建儒化社区的设想,则使汤池实验从一开始就有着明显的“全民色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至少从一个长期规划上来说,汤池镇的全部居民都被纳入到一场社会实验中来了。

  从教育理念上来说,净空法师所提倡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王财贵的“小朋友,跟我念”很相像,那就是看起来都很简单。在净空法师看来,什么是教育?无非是《三字经》开头的那几句:“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性本有的善良,在这一点上,他持的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曾说过:“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对于推广读经的人士来说,他们普遍持有一个相同的看法,即现在的主流教育都基本上是知识教育,缺少“文化”乃至“智慧”。净空法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现行教育因为太“知识化”而缺少了伦理道德的养成,简单来说,他办的教育中心就是要为“缺德”的教育“补德”。正因为如此,后来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和义工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别人(学校)干的事情(教知识)我们就不干了,我们就干别人不干的事情(伦理道德教育)。”

  净空法师所采用的教材,则是《弟子规》,这是一本清朝出现的蒙学课本,全文只有一千多个字,三字一句,分为几个章节,把《论语?学而第一》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进行了铺展。分别讲述了在家如何孝养父母、出门如何对待长辈等“守则”。与《论语》这样的“大部头”相比,这个小册子里没有任何难以琢磨的语句,通篇都是非常具体的行为规范,甚至具体到写字、取物,比如“执虚器,如执盈”,“字不敬,心先病”。

 

  “现代的孔子”

  借助于宗教的影响力,净空法师并不需要为建设校舍所需的资金担忧,2004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汤池奠基,一直到这个中心建成并运转,总共动用了两亿多元的资金。

  但是净空法师在意的不是这些,他觉得费用问题都“容易办到”。他在意的是老师,“师资是最重要的”。

  2005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开始招收“种子老师”,消息是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共有300多个人报名,最终录取了30多人。

  依照净空法师的要求,这些“种子老师”都要接受极为严格的培训,他们都集中一个名叫“净居院”的地方,接受封闭式培训,不能随便活动,不能使用手机,不允许谈恋爱,每天吃素,逢年过节也不允许回家。

  净空法师告诉这些“种子老师”:“要学孔子,要做现代的孔子,要做现代的孟子,要做今天的释迦牟尼,要学到,要做到。如果不是这样做法,你不能度自己,也不能教别人。”

  《弟子规》上的每一条在这里都是要不折不扣地“做到”,因为净空法师认为“老师不能够百分之百落实《弟子规》,你们就没有办法教好别人,因为人家不相信你。”

  最终这30多名“种子老师”里有15个人“成就了”,“真正走圣贤的道路了,非常认真地在做。”当然,依照净空法师的看法,现在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们都“还是幼稚园的孔子,还要向上提升。”

  对于以上这些极其严格的方式,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感受。不赞同者会觉得这样“弄得跟清教徒似的”,严格的规范是“苛刻严厉,粗暴干涉”。但是对于汤池的“种子老师”来说,学习《弟子规》却是他们的乐趣所在。

  《孟子》里有一句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在《弟子规》这样的“一条是一条”的具体规范之外,“反求诸己”成为这些“种子老师”学习的“心法”,他们相信,这种“心法”与“规范”相结合的“内外双修”方式,是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播种”

  从2006年起,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开始正式对外授课。在一开始,镇上的居民普遍对这些古书所讲的内容“不知道,不大愿意接受”,教育中心的老师就每次见人则来上一个90度的鞠躬,“恭恭敬敬,诚诚恳恳”。

  每天,老师们还要排着队上街捡垃圾,如果有哪个人丢垃圾了,一名老师马上就会走过来捡起来,一直捡到镇上居民“不好意思丢垃圾”。

  这样时间一长,一部分居民逐渐被触动了。

  净空法师把这个影响的过程叫做“播种”。在这个过程中,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都开展起来。除了《弟子规》外,中心采用的教材还有《孝经》、《三字经》、《论语》等,但是显而易见《弟子规》是最受重视的,大多数课程都围绕《弟子规》展开。

  “幸福人生讲座”则是中心影响力最大的课程,这个课程以《弟子规》为依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如何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妻,如何做员工喜欢的老板,如何做对公司有信的员工。

  在“幸福人生讲座”之外,还有日常课程每天在中心对面的“镇民学校”里举行,每次上课前,都会有司仪先喊:“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而后众人一起向孔子像行三次90度的鞠躬礼。

  室外也有课程,设在教育中心附近马槽河旁的小树林里,是为“绿色课堂”,由中心的老师教唱《孝敬父母》等歌曲。

  这一系列课程在小小的汤池镇营造出非常浓厚的“儒学课堂”氛围,当然,上课并非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老师们看起来,更重要的是“身教”,他们借用了一个影视词汇:“表演”,必须把《弟子规》“表演”出来,不然的话:“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凡是从外地来学习的,都会领到中心发放的免费餐券,凭券可以在餐厅用餐。没有人会把碗里的食物落下,即便是只剩下一点点汤汁,用餐者也会仔细地用馒头擦干吃掉。这些同样可以在《弟子规》上找到对应的内容:“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前来“问学”的人,学习着中心老师的一举一动,从见面时互相鞠躬,到吃饭时“龙含珠、凤点头”的姿势——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碗,再把碗端到嘴巴下方,吃饭时碗不能上下左右移动,这叫“龙含珠”;只有筷子上下移动,这叫“凤点头”。

  在中心的办学者们看来,以上都是生活中的礼仪之美,换句话叫做“威仪”。

 

  “实验”之后

  有一组数字经常被教育中心拿来证明办学的成果,2005年时,汤池镇共有29对夫妻离婚,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14对。教育中心的老师都认为,这是居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结果。

  老人们是最喜欢中心的,不仅仅是中心每年都给他们发放敬老金,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听中心老师讲的“孝顺父母”这个“老理儿”。2007年年底,中心教音乐的靳雅佳老师要离开汤池去山东,在她上的最后一堂音乐课上,镇上70多岁的徐奶奶忍不住掉了许多眼泪。

  比较起来,许多年轻人对中心的课程不以为然,甚至会觉得中心老师“宽转弯,勿触棱”的走路姿势显得很奇怪。

  在小孩读《弟子规》这个问题上,家长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郑州市民任艳枝不远千里带儿子来到汤池学习,正是在中心开设的免费课程上,镇上一批小孩不但熟读了《弟子规》,还学习了书法和篆刻,但是,镇上居民陆岳梅却不支持儿子去镇民学校学《弟子规》,她担心的是,如果儿子被教育成中心老师那样,那么温良恭顺,将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呢?毕竟,社会的现实法则远非书本里所说的那样。

  到了2008年底,中心的老师和镇上的居民都收到了中心要关闭的消息,此时距离这一场儒学实验在汤池展开正好三年。

  没有了中心老师和外地参学者的“带动”,以往在镇上经常可见的鞠躬,向陌生人问好等景象,都慢慢地消失了;在马槽河边的小树林里,以前绿色课堂所在的地方则摆起了台球桌,之前这可属于“不良习惯”。

  老人们则是特别地怀念中心,想着老师们“啥时回来呢?”毕竟之前有过三年的儒学实验,中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它的关闭一起消失。原来在中心做办公室工作的曾庆新在中心关闭后仍住在汤池镇上,有一天他去理发,年轻的理发师却告诉他准备全家吃素,还小心翼翼地问他:“如果小孩也吃素,营养能跟上吗?”

  中心的办学者们坚信实验已经收取了成效,他们非常喜欢说起的一件事就是,早在200610月,“汤池经验”所取得的成果就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上进行了介绍。对于那些没有被《弟子规》改变,或者对《弟子规》“有看法”的汤池居民,这些老师们坚信,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弟子规》,“如果他们了解了,他们也会喜欢的。”

  摘自2009-12-08 《先锋国家杂志》■整理 何书彬

 

  • 上一篇: 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 下一篇: 中国高校应以孔子为友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