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教育孩子

【字体: 字体颜色
 

(2010-03-09 16:43:49)傅佩荣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顺利长大,并且得到可观的成就,于是想尽办法去「教育」他们。可惜的是,爱之深而责之切,结果未必尽如人意。能够因子女的成就而感觉今生无憾的父母,恐怕并不多见。在此,先不谈父母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而不宜把希望寄托于「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这样的执着上。本文专就如何教育子女来说。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颇受启发,且由此说起。

     旺卡巧克力厂的老板在发现自己有一根白头发之后,想要找个小孩子,培养他来接班。于是,他公告全世界,说旺卡巧克力中有五片是附有金牌的,取得金牌的小孩可以参观门禁森严的巧克力厂,并且获赠意想不到的礼物。这当然也是一种促销的手法,谁肯错过这样的机会?

     第一个中奖的小孩是个小胖子,他是「贪吃」的典型,每天吃几十包巧克力,想不中奖也困难。第二个中奖的是个体操、运动样样都得冠军的小女孩,她是「虚荣」的化身,什么都要争第一。第三个小女孩被父母惯坏了,喜欢的东西非得要到不可,简直就是「贪婪」的体现。第四个小男孩既聪明又好奇,并且充满求知欲,进而以知识来傲视别人。他可以代表「骄傲」吧!

     第五个小男孩是主角。他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同住,一家七口只靠父亲一人工作养家,而父亲又正好失业了。他纯属侥幸获得了最后一张入场券。以下我就称他小主角。

     五个小孩随着旺卡先生进入巧克力厂。贪吃的小男孩看到工厂内全是免费又好吃的东西,自然发挥本能与天赋,吃得不亦乐乎,因而掉入陷阱,首先遭到淘汰。其次,虚荣的小女孩不顾大人的警告,想在「试吃食物」上争第一,结果同样陷入困境而动弹不得。然后,那个被惯坏的小女孩看到松鼠剥栗子的模样很可爱,就非要在她的宠物名单(包括一匹白马、两只狗、四只猫、五只鹦鹉……)加上一只松鼠。追逐松鼠的结果可想而知,她也被判出局了。

     在此,补充说明一点。每个中奖的小孩都可以由一位家长陪同进入工厂。被溺爱的小女孩是由父亲陪同来的,她对父亲「颐指气使」的样子,只能让人摇头叹息。看到这一幕,我自然想起柏拉图所说的:「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或她)心想事成。」父母以为自己是在疼爱孩子,所以努力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殊不知这是对孩子最可怕的伤害,亦即「爱之适足以害之」。

     到了第四个「骄傲」的小男孩。他年纪虽小但所知不少,总是自认为高人一等。对于尚在实验中的科技设备,他也要冒险一试,结果自然出了问题。

     最后只剩小主角了。旺卡决定要他做继承人,但条件是必须离开原有的家人。小主角拒绝了这项邀请,因为他认为一家人虽然穷困,但依然过得快乐。旺卡深感困惑,因为他从小在牙医父亲的管教下,并未体验到亲情的温暖。单单就父亲禁止他吃糖这件事,他就无法谅解了。他后来专制各种巧克力,也是此一心态的反映。小主角提醒旺卡,说他父亲不许他吃糖,也是爱他的一种表现方式。旺卡于是回去与父亲和好,并且同意小主角一家人都可以搬到工厂里去生活。

     在这部类似卡通片的电影中,我们学到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与言行模式,都离不开教养他的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不过,这只是一半真理,因为子女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有相对的责任。如果专就「如何教育孩子」来说,我们倒是可以提出一句话做为大家参考的底线,就是:只要孩子没有变坏,那就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了。让孩子变好(如在各种考试及竞争中胜过别人),是既辛苦又没有把握的事;让孩子「不要变坏」(尤其在性格与言行上),则显然是大家都可能做到的。只要孩子没有变坏,人生的快乐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 上一篇: 儒家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 下一篇: 漫议人文与国学教育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