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孟母堂 孩子最遭殃

【字体: 字体颜色
 

——对孟母堂事件的几点思考

2009.2.24 芙青 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

在此次孟母堂事件的媒体报道中,笔者注意到教育部门更多地掌握了话语权,这无疑给不明就里民众造成了诸多误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一下看法。

其一孩子问题

媒体报道:孟母堂停办后,松江区教育局将对就读的学生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对户籍、住所不在本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劝导他们回户籍所在地就读;对符合相关入学条件,需要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将就近安排进本地公办学校就读。

对于不了解经典教育的人来说,会认为松江区教育局这种貌似积极稳妥甚至温和善后的做法没什么不好,而对于了解经典教育的人来说,教育局这样的公事公办则是极不负责任的作秀行为。这次事件中的主体是孩子,孩子能否接受很好的教育,能否快乐地成长是问题的关键,把孩子安排到公立学校就读,表面上是救赎,实际上是戕害,这些孩子既不能继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也无法很好地衔接公立学校的课程,还得忍受应试教育的残害,在多重挤压下,他们必将无所适从。正常的孩子还可以慢慢适应,而那些有自闭症等疾患的特殊孩子怎么办,他们也许会因此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部门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关注的孩子需求。最爱孩子的是他们的家长,家长们愿意交纳高昂的借读费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上海,他们为了什么?把孩子塞进公立学校,教育部门的官员问过孩子的意愿吗?

现行教育的诟病,教育部门心知肚明,如此的积极措施,妥善安排实在是掩人耳目的姿态罢了。

其二资质问题

媒体报道: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小华表示,叫停孟母堂,既不是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是对探索在家教育的打击,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未经任何行政许可从事办学行为的行政处罚。只要具备资质,依法办学,教育部门欢迎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民办教育。

所谓的资质是什么?仅看一下要求较低的培训学校的资质:专职校长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三年以上从事学校管理或教育工作经验,管理能力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他有资格办私塾吗?校舍包括教室、图书室、学校行政用房己其他用房试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行政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私塾教育的特点就是小班制、因材施教,这样的平方米能衡量出私塾的文化空间吗?

出于规范管理,资质的认定是非常必要的。但现行民办教育的资质要求根本不适合私塾教育。20068月,孟母堂第一次被叫停后,同年118日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发布国家允许个人办私塾,但两年过去了,各地私塾蓬勃兴起,却不见申办私塾的具体操作办法,任何一部国家大法的实施都要有符合实际情况的配套实施办法,而私塾资质所套用的只是现行教育体制内民办教育的审批套路,这无异于非要把私塾这匹千里马套进一架老旧陈腐的破车辕里去拉车,彼此两难受。

现实情况是,各地私塾创办者和教育部门都玩躲猫猫,于是在躲猫猫中撞死也就是在所难免了。

其三教育形式与内容问题

媒体报道:教育部门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凡是我国适龄儿童、少年,家长都有义务送其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这些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到未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孟母堂接受义务教育,也属违法行为。

这种提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像孟母堂这样完全置身于正统教育体制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自成体系的私塾在全国各地都有,如果一律查禁,扣以违法的帽子决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国内经典教育进行回望式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发轫、渐生于这样的民众诉求:国人信仰的缺失、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渴望与心灵皈依。在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草根民众的不懈推动下,经典教育在中国走过了10年惊心动魄的历程,有多少精神上的求索,思想上的涅槃,身处其间依旧让人如披冰雪、如饮甘露,甘苦自备、冷暖自知,在历史的风来雨去中,人们终于看到了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曙光,但曙光的抵达却没有路径。

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民间办学,但绝大多数私立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与公立学校无大差别,评估标准依然是升学率。表面上是鼓励民间办学,实际上是教育的高度垄断。社会是无限丰富的,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尤其在意识多元化的今天,教育理应是多元的、多中心的,鼓励民间办学,不应只鼓励民间资本的注入,更应鼓励多形式多内容的民间办学,只要办学机构拥护党和国家,不危害公共安全、不违背公序良俗,能有效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要求,能培养好人才,国家都应该予以积极鼓励。

  • 上一篇: 邵建:国家行使教育权力的界限在哪里
  • 下一篇: (视频)风波再起全日制私塾教育方式“孟母堂”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