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字体: 字体颜色

记者:您刚才向我们介绍了艺术歌曲和在青少年中推广艺术歌曲的意义,您也提出要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广民族音乐,请您谈谈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的区别,以及对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教育的看法。

李岚清:我不是学音乐的,对此也未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我认为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两个概念不是一个范畴,但也不是截然区分的。民族歌曲是我国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有强烈的感染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关于中国声乐的问题,人们经常提“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我个人觉得,不论是民族歌曲还是艺术歌曲,首先都应当看成是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组成部分。既然都是中国歌曲,也可以说都是民族歌曲。现在已为广大听众普遍接受的所谓“民族唱法”,已不再是对某一民族或地区唱法的模仿,而是在继承中国民歌、戏曲、曲艺及各民族优秀声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洋声乐的科学方法和好的经验,逐步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气息的声乐品种。经过我们许多音乐家的努力,中国歌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一听就能听出来是中国歌曲,而不是日本歌曲,更不是西洋歌曲。现在的问题是,这一类创作歌曲虽然很好听,而学唱却非易事,好听的歌较多,而能在群众中传唱的歌则较少。

高校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已今非昔比。除艺术歌曲、交响乐外,各文艺品种如芭蕾舞、歌剧、民乐、民族舞蹈,甚至京剧、昆曲等都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仅在国内高校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兴趣,在国外也备受欢迎,甚至成为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受欢迎的演出。我国大学生的业余合唱、独唱(大部分演唱的是中国歌曲)、民乐队也经常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我国的民乐也在走向交响化,民族交响音乐精品越来越多,气势磅礴,旋律优美,欢乐奔放,激动人心。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我就非常爱听。当然,传统的独奏曲也有许多精品,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良宵》,琵琶曲《十面埋伏》,等等。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此众多,我们确实应当推荐一些自己民族优秀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给我们的青年。此外,我们的民族音乐还包括戏曲等领域。我国的戏曲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要很好地弘扬发展下去。京剧比较深奥,我们要想办法逐步在青年人当中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兴趣。可喜的是,现在已有很多青年人有了这种爱好。地方戏中也有很多精品,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创作、发展、提高。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的青年一代需要有民族音乐方面的素养,需要有这方面必要的知识,他们也有这方面的渴求。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了这方面的修养,对于提高整个人的素质,对于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开展业务工作,对我们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交流、合作与增进了解,都是有好处的。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可以上溯到9000年以前。在河南省舞阳贾湖出土的有近9000年历史的骨笛,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它的音准程度令人吃惊。在出土的二十多枝骨笛当中,其中五枝至今还可以吹奏出动听的曲调。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居住在东方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音乐才能。他们在为生存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已经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上,在音乐文化的创造上显示出了东方文明的曙光。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乐”的字形。它好像是丝架在木上,很可能是一种乐器的前身。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的诗句,其中的“琴”流传至今。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琴谱,是世界罕见的音乐文化遗产。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共有64枚之多,音域达5个8度以上,制造工艺之精美,气势之宏大,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音乐水平和工艺水平,也是世界上的奇迹之一。以后又出土了不少类似的编钟。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到的中国明代的一个皇室后裔叫朱载堉,一生潜心研究乐律学,通过精密计算和试验,在全世界率先计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音分值。这一研究成果早于德国人韦克麦斯特(1645—1706)约100年,比巴赫的第一部《十二平均律钢琴曲谱》(1722年)就更早了。

中国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我国各民族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中国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民乐现在用的乐器如胡琴、琵琶、唢呐等都来自西域。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完全融合,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从古代起,我国的民族音乐即传播到日本等周边国家,直接影响了当地音乐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近代,我国民族音乐远播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音乐。今天,民族音乐成为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民族音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而且各有特色,绚丽多彩,百花齐放。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给人以真和善的启迪、美的陶冶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乐团,民族音乐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像彭修文(作曲、指挥)、刘明源(板胡)、刘德海(琵琶)、闵惠芬(二胡)等这样的器乐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这方面的中青年优秀艺术家。他们和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一起,为振兴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丰富民族音乐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一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放射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我听过的,有许多是优秀的作品,例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鸟朝凤》《喜洋洋》《狼牙山五壮士》《草原英雄小姐妹》《豫北叙事曲》《东海渔歌》《牧民新歌》《姑苏行》《秋湖月夜》《瑶族舞曲》《金蛇狂舞》《秦腔主题随想曲》等等。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丰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现在我们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既有大量的、广泛而深入的民乐采集,又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对海内外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乐器的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扩大了表现范畴和音域,丰富了音质、音色。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乐队的表现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自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民族音乐系至今,我们已基本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和格局。我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考察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活跃在歌坛、乐坛上的知名歌唱家、民乐演奏家、词曲作家,许多都是它们培养出来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目前,我们不仅有像中国音乐学院这样的以从事民族音乐教育为主的音乐学院,而且在全国各地的音乐学院中也设有民族音乐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专业齐全、设施良好、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样一个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基础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结合的民族音乐教育格局,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总之,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民族音乐教育的历史应该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今天,我们不仅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乐素养,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不可缺少的。

 

  • 上一篇: 亟待改变的农村精神风貌
  • 下一篇: 光明日报:学传统文化 养浩然之气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