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国学

【字体: 字体颜色
 

    近年之「国学热」,虽未必就能造成文化界的轰动效应,但学界黾勉考索,对国学一辞之义界、国学所指之范围、国学与国故国粹之关系、清末民初有关国学的思想争论,乃至于说今发展国学应循之涂辙,都已有了不少精采的论著面世。也有几本以国学或新国学为名的学术期刊、以及好几家国学院,揭义帜以为壁垒,看来军容壮盛,甚为可观。

  但这个议题,在海峡两岸却是颇不同调的。

  在从前大陆还罕闻国学经学诸名色时,台湾的大学里,国学虽然亦非显学,但着实有其特殊之地位。特殊在哪儿呢?在于从来没有一个正式机构单位如早期清华大学设国学院那样,也没有一个国学科系,可是,谁都知道,在中文系里,国学事实上就是它的内涵。国学一辞,也有国族文化精粹的神圣性意蕴。

  数十年来,台湾的大学生入得中文系,不由分说,均须修习「国学导论」一类课程;坊间亦不乏国学概要、国学丛刊、国学讲话等书籍,在提醒着大家:中国人嘛,岂能不知或不尊重国学?许多书肆,分类图书时便会腾出几个架子来特别安置「国学」这一类书。社会上,也很有些团体在办国学研习营或国学讲习班,视为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工作,奉献其热情。学者,若被尊称为「国学大师」,那更是无上之荣衔,比什么中研院院士尊荣得多了。

  但在大陆九十年代兴起国学热之后,台湾的国学境况却骤尔改观。国学之「国」成了个问号,越来越不好谈了。中文系里,当令的是台湾文学研究。台湾史,也逐渐成为史学研究与教学之重点。国史馆所编、所辑、所纂修者,亦多以台湾为名。

  可是「台湾」毕竟仍非国号,不能顶替为新的国学之名。老的国学,由于内含「中国传统学问」之义,又不好继续宣扬。于是新国学与旧国学之间,尴尴尬尬,竟存在着莫名的紧张关系。

  在这么个境况中,谈国学,在台湾,遂只能是──用一句台湾俚语说,叫做「别人吃面,你在喊烫」。隔岸观其火热之景,心中艳羡之,嫉妬之、怅惘之,好没意绪。

  无聊赖之余,不免也会想起一些问题。例如:国学与我们自己文化生命的关联。

  前面说过,在「后国族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拥有文化憧憬或怀抱人文理想的青年,仍然常会不自觉地会亲近国学。我们虽接受着西式的现代教育体制,但内心深处,总不免会因认同国族而对国学产生亲切感,向往拥有它,以获得生命存在的证明。对国学越能掌握,就会越觉得生命有价值,精神充盈,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亦可与古昔贤圣呼吸謦欬相通。比一般学科所能给予我们的知识或工具性实用性学问,更能抚慰我们的灵魂,或让我们自觉比其它人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更像个中国人。

  换言之,国学,给与了我们具体的文化生命,且是跟青年时期的情怀理想俱存共生的。如今,国学之声华渐晦,不再能提供这种滋养人文化生命的功能,令人感到自己消逝的青春、激昂的梦想,也正在现实中不断褪色,逐渐远去。文化生命,日就死亡。仅能于瓜棚豆架下,闲话旧时桑麻;或遥望邻人具鸡黍、馨俎豆罢了。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就会想:依托、凭附在国族主义上的学问,又是真的吗?确实能成为我人托命之所吗?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它的传统与相关知识文化体系,故每个国家皆当有其国学。在此意义下,各国国学之价值相当,无优劣可说。但如今我们说国学,其实不是这个意义,而是将它拿来跟「西学」相对举。它不同于韩国学、越南学,乃是一个与整体西方文明相对照的文化体系或传统。这个传统,有西方文明所无之价值。拥有这种知识文化系统,中国人才能有尊严地跟西方人一同站在这个地球上。

  由这样的意义看,国学与国族的命运当然绾合甚密。国族认同,除了血缘、地缘之外,国学就提供了文化上的必要条件。

  但是,完全依凭或绾结国族发展的学问,在国家认同混乱时,它的地位与价值也会立刻受到影响,这样的学问,主体性又何在呢?

  想到这里,就可能会让我们想起一些故事。例如孔子说周朝衰弱了以后,太史、乐工等纷纷入于海、离了国;孔子本人也曾打算往居九夷,或乘桴浮于海。这不都是持其学而弃其国的吗?

  国学、国学,「国」与「学」这个组合词,是可以拆得开的。有些人重视那个国字,欲倡国学以富强尊大其国;有些人重视的却在学字,国可亡、可弃、可去,而学不可灭。因此可以独自怀抱遗经,存薪火于荒陬;或明夷待访,守阳一以须来复。如此这般,学就未必仍须有这个国才能存在了。反之,国族生命之继起复兴,才有赖于这个学呢!学在这儿,就浩然具见其主体性了。

  国学云者,或许应由此来看,是学以成国、学以立国、学以存国,而非学以国成的。

 

  • 上一篇: 龚鹏程:新时代旧思维
  • 下一篇: 孔子墓蒙难记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