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3月10日上海城市导报 都市里又见“私塾”

【字体: 字体颜色

摘自《上海城市导报》2006310

记者 柳青   绍南文化整理

 

最初听说上海有“私塾”的时候,记者怀疑自己的耳朵,按照电话打过去,得到了它确实存在的证实。约定了时间去采访,一路上记者还是有一些将信将疑: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难道有人会如此“另类”,不按照常规送自己的孩子进小学、读中学、念大学,而去入“私塾”?

记者走进位于上海西南一个颇有档次的连体别墅小区,三楼的房门一打开,就听到一阵稚童的言笑声。

“尝试新模式”

吕丽委是“孟母堂”私塾的老师之一,她告诉记者,他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谈到当下的教育模式,吕老师说,有学者认为,人在12岁之前是学习各类知识最好的打基础时期,有了扎实的基础后,12岁到18岁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为此“孟母堂”想尝试探索一种新教学模式。

问及教学内容,吕老师介绍说他们的课程主要为中文英文和数理化,前者更是重中之重。教学方法他们提倡的是诵读和自学,中文教材以国学经典为主,自去年开办以来,在读学生许多已经诵读完《易经》了。

“孩子有惊人的自学能力”

“孟母堂”的另一位周老师告诉记者,自去年“孟母堂”改为全日制私塾,学制6~8年,以国学经典教材为中心,同时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将来有可能的话一贯制完成大学课程。"孟母堂"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处世能力和互助精神。

诵读是主要的自学方式之一。吕老师欣喜地告诉记者,孩子有非常惊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全不必拿他们当一无所知的对象而满堂灌,诵读经典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既识了字又理解了内容,还能举一反三阅读其他经典读物。

据介绍,有的孩子进"孟母堂"私塾之前,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兴趣单一,没有自觉阅读的习惯;还有的孩子,虽然知道先人后己的美德,但吃水果时仍会把最好留给自己。进了"孟母堂"不久,家长发现,孩子会主动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了,分发水果时首先把最大最好的留给别人。

有个孩子进"孟母堂"读书没多久,回家后就一本正经对任公司老总的老爸说:爸爸,你公司以后招聘员工时,不能只看人家的学历,更要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

“学礼仪将来用得着”

吕老师和周老师介绍说,“孟母堂”的学生已经从刚开始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12个,学生们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但绝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孟母堂”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学得的知识礼仪,将来在社会上完全用得着。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受到老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记者问能否更近距离地与孩子做一些交流,吕老师和周老师立即将记者领到学生们正在读书的二楼,让记者随意走进一间有六七个孩子正在读书的教室。

“诵读”声琅琅

记者看见教室里沿墙摆放了六七张单人课桌,每张桌上都有一只小型录音机、一个台灯和一本摊开的书。记者上去一看,是一本幼儿英文读本《仲夏夜之梦》,原来此时正是他们的英文课时间。

瘦瘦的男孩右真告诉记者,《易经》他已经读了大半本了,这里有的孩子读完《易经》,已经开始读《大学》《中庸》。男孩海韬拿自己的《诗经》读本给记者看,记者刚问了一句“有没有读过”,孩子们立即集体大声给记者背诵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来。记者好奇地问他们能不能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孩子们集体摇头,原来目前他们还只是在“诵读”阶段,对《仲夏夜之梦》的学习方式也是如此。

据介绍,12个孩子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3~4岁。他们一般是由家长口口相传之后送来的。

 

  • 上一篇: 上海杂志《为了孩子》丁方:记者亲历现代私塾“孟母堂”
  • 下一篇: 07年01月07日生活新报 昆明私塾学生全日制读传统经典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