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在上海

【字体: 字体颜色

编者按:自98年南怀瑾先生将读经引入内地后,再由绍南文化为主导在全国开展读经教育运动至今,有人赞赏、支持,有人唾弃、反对,在 “读经教育师资培训交流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之即,让我们重温发生在2003年在上海的一幕……

/顾军

    活泼的“读经”童

    “你知道孔子吗?”、“孔子的家乡在哪里?”、“你读过《论语》吗?”、“你认为《论语》中最有道理的话是什么?”……

    3月在上海古籍书店橱窗“永远的孔子”展览旁,徐汇区爱菊艺术小学五年级学生用摄像机拍下了这生动的画面,随着小主持伶俐的问题,近20位路人作出自己的回答。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是:孔子诞辰2553年,知道孔子的人真多,但是知道《论语》、能够熟练背出经典语句的人却很少——孩子们为自己能够读背孔子的《论语》感到特别骄傲……

    这是记者4月1日参加“儿童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简称“读经”)公益性师资培训时看到的动人一幕。复旦大学哲学系施中连教授的《论语》讲座刚结束,别开生面的《论语》新读开始了。

    在琅琅书声中,记者听到朱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正是“读经”的精髓所在)。在年轻的陈蕾老师带领下,孩子们为《论语》即兴排课本剧,小画家画出了他们心中的“丘儿”(孔子小名)和“忧国忧民的孔子”,屏幕上在播放孩子在古籍书店发黄变脆的线装书世界徜徉,兴味盎然……陈老师启发着他们:《论语》的主题是“仁”,从字形来看,就是“人、天、地”,即人如何自立于天地间,做一个大写的人……,她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话教孩子们体会智者的境界。

    颇耐咀嚼的话语和孩子对孔子的兴趣激发了记者的好奇,这还是一个毕业班!课后我跟陈蕾聊起来。原来,去年10月,在同样的公益性师资培训中,她听了北师大郭齐家教授有关“读经”的讲座,原本就喜欢中国历史、政治,爱读《史记》《宋词》的她马上报名当“读经”义工,并立即将赠书拉回学校,在陈丽校长的支持下,开始了《论语》新读的试点,作为语文课外阅读的补充教材。

    原本不想声张,没料到家长很支持,孩子们的反应热烈,颇感新鲜。三个月来,每周一堂的《论语》课活泼没有压力,在古筝的悠远琴韵中,孩子们反复吟诵,浑然忘我,迄今已能背出不少精选《论语》篇目,朱熹的《熟读精思》和李渔的《笠翁对韵》也在预备铃声中琅琅上口。

    孩子们还根据兴趣结成学习小组,有的研究孔子的故乡和青少年时代,有的研究养生之道,有的研究周游列国。陈蕾说,现在,学生们对古文的独特韵味有了欣赏能力,也会学以致用,比如用“温故而知新”来学习,比如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伊拉克战争。他们还会自己找书,上网——“读《论语》,心静下来了”,“对记忆力很有信心”。

    陈蕾说,读《论语》,她和孩子一起学习,也长了不少见识:孔子是师范生最应该效仿的教育家。陈蕾告诉记者,她向赠送者要了一个班级的用书,却分给两个班级用。一是想让更多的人受熏陶;二是提醒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长大的孩子要爱惜。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批好人,奉献且不求回报。她说,等这个班毕业,这批书将回收,留给后来人。这叫“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爱菊小学《论语》新读是上海“读经”活动的一个缩影。1994年,“读经”活动在中国台湾兴起,发起人是王财贵博士,他四处讲演,希望借助精心编选的经典通过带领儿童吟诵,识字并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从而达到以中国文化宝典的精华开启儿童心灵,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当时,默默耕耘的王博士常有孤掌难鸣之感,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出现了,这位重量级人物登高一呼,将儿童“读经”推向更高的领域。他就是南怀瑾先生。1997年,南怀瑾在全球华人社会推动儿童读经,将其称为“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

    读经即“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包括中文读经和西文读经两部分。中文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古文选》……英文读经内容包括《莎士比亚》《柏拉图》《圣经》《亚里士多德》……教材编排为16开大字注音,方便0-13岁儿童为主的阅读人群。“读经”要领:每日诵读,持之以恒;愉快地读,不必强记、不求甚解;不增加儿童的负担。

    很快,“读经”教育在世界华人中不胫而走。在中国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从1998年起,南怀瑾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ici)将“读经”引入中国内地,加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由南公弟子主持的“古诗文诵读工程”,目前,中国大陆已有数百万的儿童和家长在“读经”中受益。

    神秘的赠“经”人

    采访中,陈蕾老师反复提到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和一位无偿赠书者。记者这才注意到有一位30岁出头的女子一直忙碌着,她叫李梦琳,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她就是上海“读经”推广活动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那个无偿赠书的人。

    在素餐馆“枣子树”,李梦琳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与“读经”的缘分始于两年前。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外贸专业的李梦琳很喜欢《老子》《庄子》。2001年夏,“读经”创始人王财贵来沪给100多位校长讲演,李梦琳从友人那里得知消息,讲演前一晚,王教授“读经”讲演碟片已让她和姐姐李晓曼看得热血沸腾,她们通过“114”通知了20余家教育部门,时任宝山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的赵美娟马上带领10多所学校的老师赶来。

    听过讲演,她们被这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学生谦谦君子的气度和不遗余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所感动。两人找到王财贵博士:“上海儿童中国文化经典导读,就交给我们姐妹俩吧!”

    很快,姐妹俩在上海开始“读经”推广。因为姐姐李晓曼旅居新加坡,上海的“读经”推广、组织主要靠李梦琳和助手。他们买来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和武汉大方文教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读经”书籍、cd、vcd等,起初是平进平出,之后索性免费赠送到孩子手中。

    之后,在“枣子树”餐馆,李梦琳结识了为全国希望工程校长培训的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主任龚,李马上提出可以给希望小学校长、学生捐赠“读经”书。也许是“磁场相同”,李梦琳与龚主任一拍即合,于是两家联手,一起义务组织校长、教师在上海的公益培训。龚主任说:这事我们高兴做。

    还是因为“磁场相同”,活跃在中国大陆的“读经”推广者大都被李梦琳和龚主任请来了,武汉大学曾留学欧洲的余一彦、华东师大心理系的唐思群,还有他们的恩师:北师大郭齐家、华东师大金林祥两教授都成了“读经”义工。这样的学者、教授义工不下30人。

    指导孩子“读经”的义工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中,数十人活跃在宝钢、金桥花园、田林路和宝山、浦东的幼儿园。复旦大学博士生程群得知“读经”活动,马上在他们自发成立的“儒家经典读书小组”中组织5名来自复旦国政、中文、哲学系的博士生、硕士生轮流到国权北路的黎鸣民工子弟小学,义务为四年级的39名孩子讲《弟子规》。“在两节课内,直面孩子们响亮的‘读经’声,真是令人感动与难忘。”义工齐义虎对记者说。

    由几名高校学生主办、一家名为“尚南网”的网站也为“读经”提供了网络的一席之地,并招募到不少大学生义工。

    在繁忙的钢材生意之余不断地推广“读经”,作为茹素的居士,李梦琳不喜张扬。至今,她已经记不得花费多少精力,捐出多少资金,根据她助手的粗略统计,上海已经有200所幼儿园、中小学(包括聋哑学校等)正在推广“读经”活动,公司已经购买2万7千本书捐给上海学生,2万6千本书被带到全国70多所希望小学,还有5200多本赠与苏州孩子……周六上午,李梦琳自己在宝山童星围棋幼儿园当义工,手下十多名员工也深受感染,乐于行善。

    一次,李梦琳问她远在新加坡的妈妈,现在捐书由我一个人做主,但如果有一天,钱都捐完了,怎么办,你们介意吗?未料她妈妈爽然道:“当年我们是靠借了一万元开一家礼品店起家的,捐完了,我们从头再来也很好。”母亲的话让她感觉欢喜,有了至亲的支持,这才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现在这样的担心已越来越少。李梦琳相信自己在做的事,如同掘井,挖掘得越深,井不会枯竭,水还是会汩汩而出的。事实如此。

    李梦琳说,上海的“读经”推广比起全国还有一定的不足,下一步她希望能将“读经”活动推广到孤儿院和社区,目前“枣子树”餐馆已在招募义工,组织“读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滋润,身心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李梦琳4岁的儿子在外婆指导下已经背完了《大学》和《弟子规》,熟读《中庸》和《老子》三十多章,前后只花了一年多时间。

    “读经”之思考

    “儿童‘读经’可以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只要记忆,不用理解,也很符合小孩学习的特点,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其义,但作为知识储备,可以随人生阅历的增加逐渐感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华东师大教育系金林祥教授的话。金教授可以说是上海最早开展“读经”活动的倡导者之一,1997年冬,时任华东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他听说了“读经”在大陆推广,于是,他们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合作,选了上海2所幼儿园、4所小学进行“读经”与儿童潜能开发绩效实验。一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儿童“读经”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成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同。

    1999年,金教授去了国外,他回来后发现,上海的“读经”又有了新的发展。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当义工讲课;只要有机会,他会在许多场合穿插讲“读经”,他发现这最能引起大家共鸣。他认为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金教授常爱举一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问他的博士生: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许先生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顾瑞荣从“读经”活动伊始就开始关注。他认为,这些传统经典的精华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与中国人生命相关的东西,是民族的根。在不同时代,它们依然闪烁着洞察人性的智慧光芒,这种智慧的穿透力可跨越千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世界地位的提高,如果说先进科技和经济可夺天下,那么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定天下。提倡“读经”不是扬古弃今,而是敞开胸怀,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现在顾瑞荣和几位同道希望在成人“读经”中开辟新天地,他们计划作成人“读经”免费讲座,希望到企业讲授儒家管理思想。

来源:上海文汇读书周报 2003-04-22

 

  • 上一篇: 亟待改变的农村精神风貌
  • 下一篇: 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憾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