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音乐欣赏课课例——《文王操》

【字体: 字体颜色

 

专题音乐欣赏课课例

 

《文王操》综合欣赏课

 

 

  这首乐曲非常稀有,是现在很难得的真正足以作为“正音”、“德乐”之代表的中国古典音乐,其音乐语言古雅简奥,音乐形象高大宏阔,意境深邃,气质高尚,无论对幼儿还是小学、中学、大学生都非常适合作为专题欣赏。
  古琴独奏版是乐曲的原貌。音乐的纯度对音乐欣赏所期望起到的陶冶性情、培养音乐感受力等等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原汁原味的乐曲,至少作为参照,也一定必不可少。交响乐队伴奏,好象某种阐释,更为接近现代人的听觉习惯,丰富了乐曲的音素和效果,是一种进入的桥梁。优秀的配器作曲版本,是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有益尝试的结晶,这种现代演绎,同样也很值得欣赏。
  以下教学建议主要供幼儿园及小学课堂参考,只是简要的提示,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更加丰富其内容。大、中学生的欣赏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有所不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聆听古雅声韵,对中国古典音乐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产生直观印象与感受;通过音乐语言感知古圣贤的胸怀、境界与气质、风度。
2、通过对音乐风格的体会和把握,启发音乐思维,增进音乐感受力。

教具准备
1、《文王操》乐曲cd(交响乐队版与古琴独奏版两首)与音响设备。
2、《文王操》乐曲说明(见《国乐启蒙》之四的cd内页),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包括文王生平,周朝历史与文化风格,儒家传统的内在精神等等。教师需要提前作好充分准备,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不一定都在课堂上讲(对幼儿更不用多讲),主要是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乐曲风格、内涵,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3、选择比较经典而具有典型气质的古代人物画,如文人、仕女、圣贤、武士等,4-8幅皆可,需要人物形象鲜明而有代表性,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孔子像或文王像,须选择颇有博大厚重气质和神韵的名画。
4、交响乐队布局组成图。
5、古琴和箫的图片。
6、《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操》琴曲歌词等参考资料,供学生与经典课文一起读诵。

教学过程(大约可分三节课进行)
第一节
1、先聆听全曲(古琴与交响乐队版),不介绍曲名及任何背景资料。
2、老师将准备好的古代人物画挂出,如文人、仕女、圣贤、武士等,请小朋友根据听乐曲的感受进行风格意象的指认。不论所答正确与否,不下结论,不给答案。再听一遍古琴与交响乐队版全曲,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3、了解交响乐队组成。
4、自愿报名分组,古琴一组,箫一组,弦乐可分两组,打击乐一组等等,每个人都要充当乐队中的一种乐器。
5、第一次可以老师当指挥,不是像乐队指挥那样,只要示意、提醒即可,后面每次听时,几个小组都轮换角色,每个人也都可以当指挥和领奏。乐曲响起,打击乐、弦乐、古琴领奏、箫领奏,纷纷出场,不要求哼出声,但在心里要充当角色,完全融入乐曲,随着旋律一起进行,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完全进入音乐,老师的关键是气氛的营造和把握,首先要自己专注聆听,要求小朋友不拘形式,睁着眼睛、闭上眼睛都可以,动作不干扰别人,自然发出,不是故意的就可以,每个人都成了音乐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吸引注意力和全心投入的办法。无形之中,乐曲本身的韵致就成了指挥,老师其实是很轻松的。而且,角色分工事实上起到的效果是小朋友都渴望充当领奏乐器,无形中使他们对主旋律的印象更为深刻,对乐队各部之间的协作有了直接体会,也增进了音乐记忆力、模唱能力与音乐感受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第二节
6、几个小组轮换几次角色之后,大家就一定都比较熟悉乐曲了,都会对乐曲基本风格和气质有某种体认和把握,这时,可以播放古琴独奏版,全曲聆听。
7、认识乐器:古琴和箫
第三节
8、配乐诵读经典、诗文。《中庸》的风格相对最为贴近,与乐曲有关的《诗经》、琴诗等等,以及《论语》、《大学》等等,都是合适的。由于所选的诗文与音乐在内涵与风格上基本统一,非常接近,所以学会边读边听,诵读的节奏、韵味能够慢慢与音乐相和谐,其实就已经同时对音乐与诗文的节奏和风格有所把握了。
9、再次聆听全曲。

(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 “国学启蒙教育”之《乐教专刊》发刊词
  • 下一篇: 德音:音乐与健康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