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温总理讲话风格谈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失落

【字体: 字体颜色

 12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

  还是在318日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的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在回答关于工作风格的问题时,温总理说: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在谈到农业问题,温总理引用《大学》中的一句话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也是在同一场合,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又徐徐道出辛亥革命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6月底,出任总理满100天的温家宝来到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六周年庆祝活动。在出席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协议的签字仪式后,他发表演讲,又以晚清著名外交家、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七言诗《赠梁任父同年》为开场白:寸寸河山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次日,在与香港医护及各界人员抗击非典的聚会上,温总理又引用《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勉励大家。这句话是《礼记》中的上不忧天,下不忧人。温总理说,这是指要直面,要面对。我们这个民族现实是越挫越奋、越挫越勇


  910日,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温家宝总理来到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看望参事和馆员。在谈话中,他指出,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然后,他又动情地引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两句诗: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可以这样说,温总理的每一次援引传统经典,言简意赅,爱之深沉,都在老百姓心中掀起一阵温情的波澜和久远的感动。温总理在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他的脑子像computer,这是他在公开场合说的唯一一个外文单词。此后,即便是在外事场合中,温总理也没有说过一句外语。而不说英文的他却喜爱引用古代诗文。唐时当政者对诗文的重视从而培育了民间诗歌的兴盛,在我们的传统经典受到西方文化强大冲击的今天,温总理无疑给了我们维护传统文明的另一种强大的支持。


  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已经达到了病态。西方人给了我们民主,尊重,平等观念的启蒙,但是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和真正平等。我们可以全盘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却不可以全盘吸收国外的文化。有人说中国人缺少一种信仰,而我们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吸取了西方传统的古代经典哲学,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也大量吸取了我们传统的经典哲学。

  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国之坤衰,关乎教育。综观我们的教育,宁可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未来进行古典文化的启蒙。我们在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时常常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事实:用联合国的几种官方文字翻译的文件资料,汉文版是最薄的译本。而我们忘了千古绝唱的史书《史记》,只有那么一本,却记载了三皇五帝到汉朝的历史。

  我们的传统经典读本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我们的教育曾经受到时代的冲击而显得很不完美,特别是文革的弯路使我们对改革相当谨慎。但是大局的稳定,并不影响我们的某个版块的阔步前行,比如教育改革。教育不改革,是教育者之惰,教育管理者之拙。

  而不加快古典文化的教育,我们只能看着我们的孩子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这是我们的失职,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教育与学术 作者:珩之恋)

 

采写:黎园文化

来源:经典中国  作者:珩之恋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