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書目

【字体: 字体颜色
 

辛亥革命頃已百年。對這百年的歷史,除了用革命史來概括之外,應該還有許多別的線索可用來幫助人們認識這個奇特的歷史階段。

  例如,近百餘年,或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最鼓勵大家讀書的時刻;替老百姓開立的各種書目,不勝枚舉。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甚至勒為專著。而胡適、梁啟超所開列的國學必讀書目,雖只是一篇文章,也不乏出版社將之擴為大書,供讀者取鑒。其餘林林總總,若有人能收羅爬疏,輯而考之,便不難由之窺見近百年中國人之心靈史及文化期待視野。

    一九二三年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收書一百九十種;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要目》,收書一六〇種;一九二五年京報副刊也登了許壽裳等人所開列的青年必讀書,魯迅雖函覆該刊云應少看或竟不看中國書,但私下卻曾為許壽裳的兒子開列了包括《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龐大書目;隨後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事實上也即是一部書目及讀書法。不過這些書都屬於國學領域,可視為近代開列書目史的第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品是張之洞《書目答問》。那時張之洞等士林大老還沒想到清朝即將覆滅、傳統文化馬上就要遭到質疑乃至摧毀,故其書目總括四部、統攝九流,顯示的是一個傳統文化視野中讀書人該有的修養。

  胡梁以降,卻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文化背景中出現之新事況。此刻士子對傳統文化已疏離、陌生了,因此開那些國學書目乃是補課的性質,希望以此找回屬於中國人的中國性。梁啟超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併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即是這個意思。

  一九四九年以後,此類國學書漸成毒草,因此再也沒人鼓勵大家讀了。書目之再度來潮,已在九十年代。

  那時人文精神建設重被重視,青年之人文素養卻普遍不足,因此北大、清華等高校乃又推出青年應讀書目。清華的,有中外文化文學八十種;北大的,有《周易》《理想國》等三十種及《世說新語》等選讀三十種。這也屬於補課性質,因為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光顧著準備考試,啥書也沒看;進了大學,又是專業取向,缺乏整體的人文素養,故才須開這些書單。

  教育部也向初中生推薦了《西遊記》《水滸傳》《魯賓遜漂流記》等十種文學作品;向高中生推薦了廿種,除了《論語通釋》外,也都是中外文學作品。社會上則有浙江文藝、上海譯文等各出版社推出的各種叢書;民進等民主黨派推動的新閱讀運動等更以開書目、促閱讀為主軸。因此書目繁多,令人目不暇給。

  這個階段明顯與上一期不同者,在於範圍擴大,不限於國學,著眼於人文素養。

  其次,是對書目的取法,借鑒并不限於張之洞、胡適、梁啟超、朱自清這一脈絡,而是參考了歐美,例如英國人所說的「過去三百年中必讀書目」、法國的「理想藏書」、美國的高中生課外閱讀書目等,都具體影響了這一階段的開書目運動。

  三是具有政策或商業等非純文化因素。出版社為炒作話題、鼓勵採購、區隔市場,往往推出不同的書目。而政府及大學之所以熱衷於此,亦與九十年代開始推展通識教育有關。且社會分殊化、碎片化愈甚,急須通過大家共同閱讀一些書來建立共同價值觀、共同知識記憶。因此,開立書目還與社會文化意識的重構有關,具有社會政治意涵。

  由於是這樣,因此,第四,開立書目之後會配合以讀書的實踐運動。這是從前所沒有的。例如過去雖可能也會開《論語》《三字經》,但也就是一紙書單而已,讀不讀,任人自擇。如今則會有一些團體來推動讀經運動或什麽誦讀工程,帶領大家具體去實踐,讀這些書單子上的書。

  以《弟子規》來說,不但有許多團體、私塾、幼教機構、學校在推動,且有卡通動畫、歌曲、說說唱唱教學帶、誦讀視頻,各種易解、講說書刊及節目。推動者還有不少是以做公益、行善的態度在做的。所以讀書不但對讀者有益,所謂「開券有益」;推動閱讀此類必讀書的人,也從這個活動中獲得了身心安定,重建人生價值意義的作用。因此這十多年來的書目開立運動,具有豐富複雜的社會文化意涵,遠非前兩階段所能比擬。

  但書目的開立或選擇,本身就是極具爭議的事。沒有任何一張書單會讓另一個人滿意,對於什麽書足以代表一個文化傳統、什麽書對人有益,誰都有不同的答案。像《弟子規》,目前推廣極為普遍,許多人或團體奉以為使命。我就不贊成。因其本非經典,只是訓蒙文,在啓蒙書中也比不上《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其語源雖本於《論語》,但在《論語》中夙有爭議,乃有子之言,非孔聖的教法,未必足以為弟子之規箴。其他各書,細究起來也輒如此,想找一份眾議僉同的書單,實無可能。

  而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開書目的活動本身即充滿了吊詭。

    因為之所以要開列書目,就是因社會上一般人都不看書,沒看書之習慣,缺乏閱讀興趣。像吃糖,家長、教師、教育部就絕對不會開一糖單,說你必須吃,不吃即不夠資格做人。凡提倡什麽,正反映當時社會上缺什麽。故此類書目或許顯示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心靈匱乏史。因為若大家皆已讀過,還須你們推薦、鼓勵去讀嗎?

  而更妙的是,推薦書給青年少年看的人,泰半沒讀過書單上的書。不說旁人,胡適這樣的大學者,恐怕就沒讀全他開的一百九十種書,因為那裏面包含了二十五史、十三經、《佛藏》之大部份,以他的工力及少年留洋習農的經歷,我即不信他都讀過。胡公尚且如此,近年來開書目的家長、教師、社會賢達、教育部袞袞諸公,由於時代因素,在其青年少年階段,這些書恐怕聽都未曾聽過,更不用說寓目乃至背誦了。近年讀經運動、閱讀運動興起,才忙著教孩子們看。可是大部份是光責備青年,說此等好書不可不讀,而自己卻總沒空也沒想要看。

  有一部份人倒是真去讀了,讀之頗受益,便熱心推廣,教人也去取來讀,或把心得寫書譜曲以勸世。這當然也很可貴。但嚼飯喂人,本已甚難;書之有益於己者,更未必定有益於人,正如人參牛黃并非人人可服,尤其不必人人都服。因此這其中仍大有可思辨之空間也。

 

  • 上一篇: 谢韬:徒劳无功的中国式外语教育
  • 下一篇: 龚鹏程:服装代表一种重要的文明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