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河南逍遥观活动场地介绍
逍遥观
逍遥观游览区位于禹州市浅井乡的崆峒山麓,是轩辕黄帝访上古哲人广成子的发生地。
《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有智慧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
逍遥观景区处于禹州市西北浅井乡马沟村北崆峒山。距禹苌公路仅
崆峒山,山清水秀,别有洞天。道观核心区周围群山环抱,奇峰竞秀,古树参天,古桥流水四季潺潺,可谓人间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好之处。黄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险,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十里,景色甚为壮观。东崖根处,有泉水涌出,为逍遥正源。流水贯于青竹园,向崖下飞去。整个逍遥观景区植被较好,河流秀俊,具有极佳的自然环境。
特殊的地理地貌成就了特殊的文化积淀,逍遥观是上古传说道教鼻祖元始天尊的弟子广成子修炼成仙的地方。据《神仙传》记载:“三皇之时,玄中尺法师,
逍遥观距今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开始兴建土木,晋代有较大发展,在唐朝时已有较大规模,备受皇家关注;曾几何时,逍遥胜地辉煌壮观,从站在逍遥观南面的逍遥湖上举目北望,逍遥观的七十二大殿在云蒸霞蔚中若隐若现,游人置身其中如腾云架雾一般;行至云体之上,低首俯看湖心碧影,逍遥观的七十二大殿倒影于湖水中,如蓬莱仙岛现在眼前,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真可谓是其景绝美,其意难觅,如身处九天仙境。
逍遥观始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根据该观残存的明代碑刻记载,它至少在明代后期就已经是一处规模宏大、声名远播的道教活动中心了,素有“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之称。
《禹州志》载:“崆峒山,亦曰大仙山。”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观的逍遥观,自古就是道教禅宗汇聚之地。《神仙传》记载:“三皇之时,玄中尺法师,
逍遥观始建于五千年前,当年轩辕黄帝“受困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打败蚩尤,功成名就,应万国诸侯尊为天子,时见城西崆峒山,山清水秀,别有洞天,遂学道于广成子,便在此建观修道。于是,这里便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黄帝活动的美丽传说故事,成为今天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圣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乡政府联合齐力开发,先后修复与兴建成了广子圣母殿、老祖母殿、盘古殿、仓颉殿、玄武殿、聚将台等景观。这些殿宇和原来的轩辕黄帝殿,三皇殿等相辅相成,构成了上观下观七十二大殿雄伟的整体建筑群。
黄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险,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十里,景色甚为壮观。东崖根处,有泉水涌出,为逍遥正源。流水贯于青竹园,向崖下飞去。逍遥观剑桥自得道庵西南过石桥有广成子庙,庙内塑广成子像。这里便是顾炎武《郡国天下利病书》所载:“崆峒山悬崖有瀑布,上有广成子庙,下有广成子墓。”
相传李耳西游函谷关,谒中岳嵩山风光至崆峒山谒拜道宇,逍遥观前那块老君石便是李耳的谒宗石。李耳在此道庵集道教先祖之大成,成挂《道德经》初稿,“无极”,“无为”皆承源于崆峒道教先祖之古宗羲,即广成子对黄帝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窘窘冥冥,形及长生。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吾身,物将自壮”。后李耳《道德经》一书问世,时人赞吧不已,因缘其长寿褒称李耳为老子,成为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
发展现状
由于年代久远,逍遥观破坏严重,现存建筑很少,但此观依山就势雄伟庞大的气势尤存,黄帝文化的底蕴和神奇尚在,娘娘宝剑、黑龙河、老龙涧,娘娘蛋石、千年牡丹以及高原古寨、山泉瀑布把这里装扮得既神秘又灵秀,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流,风景秀丽,游人至此会油然产生一种“清心悦目飘飘欲仙”之感,自然、人文景观的美妙组合使世人仰慕。目前这里逐步形成了以逍遥观为中心,有30多个景点组成的黄帝遗迹游览区。
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成仙得道之地—轩辕洞;娘娘宝剑、黑龙河、老龙涧,娘娘蛋石、千年牡丹以及高原古寨、山泉瀑布等风景。
更多介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
原文地址:中国开心文化书院网站www.kaixinshu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