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国学班报名排队2年 与应试教育挂钩成卖点

【字体: 字体颜色
 

http://news.online.sh.cn 2010-10-18 09:59 [来源]:青年报

 

国学读经班如今也和奥数一样成了热门班?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日前,沪上一所中心小学校长告诉记者,本想用一部分经费为学生订购某培训机构的国学班,但让校长大吃一惊的是,该班报名人数已严重超额,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论语班”已经爆棚。想要报名,至少要等到2年之后。

    记者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上,“国学经济”已悄然成型,而国学班的师资却参差不齐。专家指出,持续升温的“少儿国学”有待理性引导。

    本报见习记者 严柳晴

   国学热销

    4个班几天就满额,入学需要排两年队

    日前,在该中心小学校长的介绍下,记者来到位于杨浦区国顺路上“学悦教育”培训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称,今年7月、8月、9月“少儿论语班”在浦东新区教学点招收4个班级,每个班级招生35人左右。每次开放报名,都是在短短几天内就已经满额,对于之后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家长,就只能采取登记在册等候的方式了。

    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向记者表示:“按照‘排队’情况,至少要等到两年之后,才有老师能够抽身。”

    该咨询点教师称,这里时常接到邀请电话。而课程时间已经全部排满,学校也很难觅到合适的教师。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谢绝前来咨询的老师和家长,“老师紧缺,学生很多,除非有学生中途退出,才能有人插班。”

少儿冷对

    练鞠躬、讲孝道,孩子直呼“很没劲”

    沪上国学班虽不及奥数、英语那样“铺天盖地”,却也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少儿培训市场。打着“经典从孩子读起”、“提高文化素养”的旗号,令不少家长心动。

    在闵行区古美路一家培训机构,一间布置得古色古香的教室里,书桌边围满了十多个孩子。上课时,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念《三字经》。而下课的规矩同样不少:站直,面向老师,90度鞠躬,大声问候……国学老师称,这是教孩子们“敬”。

    “让孩子受些国学教育,对自身修养提高有好处。”这是一个家长的想法。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的想法是让孩子从小就能“修身养性”,而国学培训班正合了家长的胃口。

    “我们给孩子们讲孝悌,还有八善。”国学班老师介绍道,给孩子们“讲故事”、“做规矩”是国学班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记者在一堂公开课上发现,老师向孩子讲“孝道”故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很没劲”,一个孩子毫不客气地向记者提意见:“课上的内容很死板,只是照着做,也没有记得多少。”

    卖点众多

    外出游学、祭孔,培训班生意蒸蒸日上

    记者从沪上几家知名培训机构了解到。“少儿国学”的培训对象一般为六七岁的儿童。核心课程一般为《论语》、《孟子》、《三字经》和《弟子规》。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各个培训机构的内容五花八门,从教孩子们为人处事的“常礼举要”到应试的“文言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

    各个培训机构的“卖点”有雷同之处,“论语班”、“弟子规班”一般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弟子规”、“三字经”都是教孩子“言行举止”,教孩子恪守礼仪,懂礼貌,学为人处世。老师要求孩子在课后给家长暖被;上课、下课时给老师毕恭毕敬地行礼。

    近年来,在少儿国学班之外,沪上不少培训机构还开发了一些“衍生产品”,如外出游学,祭拜孔庙等等。许多培训班的生意都蒸蒸日上,如“秦汉胡同”国学教育在闵行开了一周4个小班,因为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家培训班又将在天山西路开设一家分部。

    记者调查

    应试挂钩+教授挂帅=国学热?

    “学悦教育”国学培训班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国学班”从2006年开始开办,一开始只是面对金领人士,之后投资者发现了“少儿国学”也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投资者联系了几所高校教师,开办了该课程。在开办之后,又渐渐加入了文言文课程和古文课程。课程的卖点之一,就是教孩子将国学和作文“融会贯通”,于是国学班一下子成为“热销产品”。

    记者了解到,一些培训机构在“国学”之外,也开设“书法”、“茶艺”、“剪纸”等,却遭到冷落,这些课程会在不知不觉被“边缘化”。而和应试挂钩的课程却非常“叫座”,在杨浦区一家培训机构,除了主打“论语”课程外,文言文赏析、古诗词大赛培训等课程也达到了“每堂爆满”的效果。“文言文总是有用的。”一位带孩子前来试听的家长说:“因为国学越来越热,在升学考试中,打下好的底子总没错。”

    现在,不少大学教师也“力挺”国学课程,在一些知名培训机构中,少儿国学课程由高校中文系教师兼职,也有教师带着其研究生加盟。其中既不乏“名门弟子”,也有不少教授级人物。许多家长直奔“名校名师”的品牌而去。在许多家长眼里,国学本就是和“明星效应”有关,而“教授级”亲自挂帅,家长更是万分放心。

引导缺位,课程内容泥沙俱下

    在报名热门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我觉得所谓的‘国学’里有很多糟粕,就拿《弟子规》来说,其中很多篇目是不适合孩子读的,不知道这些培训机构的老师是否了解?”在遍地国学的声音里,乐山幼儿园教师王建平对“国学班”提出了质疑。

    王老师告诉记者,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开始大家都认为是好事,但是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国学’是什么,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对于国学,其实大家都是在盲目跟风。”

    国学班的教学方式大多为诵读加上用小故事讲解,对教材本身少有筛选。闵行区一家培训机构将整本《三字经》、《弟子规》编写成册,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整本《弟子规》,未做任何筛选,老师会要求孩子们在课后背诵。浦东一家培训机构更是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全盘罗列,大有“十全大补”的阵势。

    不通经史,大学生兼职做老师

    记者从在沪上几家培训机构了解到,“国学班”的师资参差不齐。从大学教授、研究生到大学在校生,在走马上任之前,不少人对“国学为何物”仍然一头雾水。

    吴中路一家国学培训机构聘用了一些兼职大学生,该机构将之包装成“国学研究员”。这些大学生负责往各大论坛灌水,撰写一些“半文半白”的文章,宣扬国学的重要性。一位曾受聘于该机构的大学生透露,该机构就曾经邀请他做兼职国学老师。该学生坦言,“经史子集”为何人所撰,自己还一知半解,更别谈通读过了。

    “学校的国学课基本都是文言文。”家长周先生表示,而许多学校的兴趣班课程不多。周先生更希望学校能有懂国学、懂教育的老师来给学生传授传统文化。

    专家提醒

    读经:勿把糟粕当精华

    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以今人的眼光看,儒家文化是宗法与等级社会的产物,无论它怎样进化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土壤的气息与成分,这就决定了它与现代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读经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用怎样的态度去读。”余党绪认为,儒家文化在家法社会被定为一“尊”,被封为“经”,不遵守就是离经叛道。在今天,如果还要尊之为“经”,还要死记硬背地“读”,则显然不合时宜了。

    国学:师资质量最关键

    “关于孩子接触国学的问题,培养兴趣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应该用何种方式去教学,去引导。”上海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认为,大学生有理性的思辨能力,教师能引导他们以经典的角度来鉴赏。而小孩子接触国学,他们只会“全盘接纳”,这样只会对他们的学习思路造成条条框框。“而国学,本就是条条框框最多的东西,这在学习中是一个大忌。”

    “如果没有好老师,那么宁愿不要去学。周围环境中的言传身教比‘诵经’的灌输更重要。”吴校长认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一点国学知识是有必要的,但这些国学知识不能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孩子,而必须针对各种年龄孩子的特点,给他们一定的引导和指点。而国学教师不仅需要懂教育,更需要对国学有充分的理性认识。

 

季谦先生点评:

這篇報導所報,大多是門外之舉,門外之言.

但,在百年舉世皆廢之後,而今風氣始拓的立場說,這也是件好事,有總比沒有好.只是希望辦學的人和家長,盡量多些文化真誠,而少些功利考量.多些對人性本然的認識,而少些想當然耳的造作就是了.


記者在一堂公開課上發現,老師向孩子講孝道故事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心不在焉地東張西望。很沒勁

這是孩子的本性自然,沒什麼好驚訝的.

不是不要孝道,也不是不能講孝道教事,但凡是需要人生閱歷或需要有相當理解能力才能了解的東西,都是適合對大人和青少年講,而不適合跟小孩講的東西。

成年人,已經多少有人生閱歷,有生命感慨了,聽了道德教事,很容易被感動的.而青少年聽了,也知道那故事到底要教人什麼東西,如果秉性純良或從小讀經的青少年聽了,也會感動的,但在當今的社會風氣及教育體制下,如果從小沒讀過經,則向一般青少年講這些東西,青少年人的厭惡之表現,就恐怕不只東張西望而已了.

統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凡事皆有個道理,如果不能事先見到道理,依理而行,那麼,等到遇到事情了,也應該回頭過來想想它的道理,以便得到解決之道.

孩子習禮,很好,但是其實孩子並不了解禮儀深處的意義,他只是依樣畫葫蘆,只是一種行動的好習慣,既然只是行動的習慣,就要讓他容易做到,要讓他覺得似乎很好玩,不可以硬性死板的按規定要求,以免折喪了他的天機.

又,有些知識份子還在發表經典有糟粕的言論,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理論已經失敗一百年了,還在說個不停,真奇怪.

 

  • 上一篇: 背书达人江有易 挑战莎士比亚
  • 下一篇: 放古典乐 纽西兰基督城犯罪率大降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