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与诗词为伴

【字体: 字体颜色
 

2010-04-09    王鹤    西安晚报

看叶嘉莹的照片,年轻时到老来,都那么好看。从早年的娟秀,到晚年的温润,都是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非化妆师的高明所能涂抹勾勒,实在是要文化的馥郁之香、隽永之气,才细细熏染得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她这类人吧。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6岁就开始学习《论语》。她说自己一生都受益于这部书。每到恰当的心境、处境下,儒家经典就不期然地从记忆深处奔涌而来。迷恋诗歌是家族传统,童年时,伯父已开始指点叶嘉莹学写格律诗。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顾随教授。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叶嘉莹将历代歌咏里的儿女情长讲得缱绻动人、声情摇曳,她的情感生活却与诗歌的浪漫清甜浑然无缘。她1948年结婚,后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去往台湾。那是漂泊者难享太平的多事之秋,1949年底,丈夫因莫须有的“思想问题”被拘捕。次年夏,叶嘉莹和不满周岁的孩子也被关押,幸而不久释放。没有收入和居所,正值暑假也无法求职,母女俩无奈中投靠亲戚,亲戚刚到台湾,祖孙三代挤于陋室,自顾尚且不暇。叶嘉莹抱着女儿白天在大树下徘徊,晚上在走廊打地铺,勉强栖身。

直到开学后找到一所中学教书,才有了谋生和立足之地。叶嘉莹低眉敛首,独自抚育幼女。万般艰难委屈,却不能向任何人诉说,唯有“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3年后丈夫获释,但饱经牢狱摧残,让他性格焦躁,动辄暴怒。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总是不长久,更令他的脾气每况愈下。生下小女儿后,家庭负担愈重,叶嘉莹每天辗转在台北几所大学工作,一天讲课八九个小时,还要批改作业、承担繁重家务,产后瘦弱,又染上气喘。既尝流离之苦、生计之艰,还要忍受病痛折磨、感情压抑,生活灰暗阴晦,愁绪挥之不去,极端绝望时,她甚至无数次想到要立即结束生命。那时节,那些烂熟于心的古诗词,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并多少稀释了苦痛。

1976年,灾难陡然降临,令叶嘉莹痛不欲生——大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这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灭顶之灾,她只能以诗歌疗治伤痛,写下十首《哭女诗》。“也许我留下一些东西,也许我写的诗词或者论文,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鲛绡,我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至此,她对顾随先生所说——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有了不一般的理解。

读叶嘉莹的讲稿,古人的灵思妙韵,常令她情不自禁拍案叫绝:“真是精致、美丽”,“真是‘绵邈’,真是‘蕴藉’”,“声调的抑扬高低,如此的美妙!”“你真的要欣赏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的美”……钟嵘《诗品》中那句“使穷*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深得其心。她对古诗词的痴迷,是融进了血液的,诗歌滋润、涵育、支撑了她,带给她无限欢悦,她也用一生的深情回馈它们,她与诗词,真的是彼此成全了。所谓“堕情者醉其芳馨”,叶嘉莹讲课,就爱用“芳馨”这个字眼儿。人生固然渺小、飘忽、辛酸,哪有什么忘忧草。幸好,一旦目醉神迷于古典诗词,由文字、声韵、意境、浓情……构筑的那些重叠繁丽之美,就以其迷人的“芳馨”,驱散万斛哀愁。她总是被大自然穿越时空的美丽,被古人忧生伤逝的情思和他们“幽微要眇”的表达所感染、感动。她很幸运,能终生有缘与古典诗词为伴,那些思接古今、与诗人们神交的时刻,她沉溺而幸福。

叶嘉莹先后任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教授,60多年教书不辍。讲授古典文化是她最大的快乐,再苦再愁的时候,一站上讲台,她就神采飞扬。从1979年开始,她每年自费回国讲学,足迹遍布国内几十所大学。叶嘉莹曾说:“我真是历尽了平生各种不幸的一个人。但是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她确是被苦难深透地浸泡过、又从一己伤悲里超拔,并臻于丰美、醇厚的大境界。

 

  • 上一篇: 刘梦溪谈文化传统:时下的中国是“人在旅途”
  • 下一篇: 教育规划纲要基础教育建言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