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文:吟诵,你向哪里去?

【字体: 字体颜色
 

 

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读书方式,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用这种摇头晃脑、行腔使调的方式读诵古诗词和古文的。如今,这种读书的方式已经被人们遗忘了。自从2003年开始唱(唐)诗课程的研究和教学至今的67年以来,我一直关注并搜集、整理吟诵方面的资料,以期从中汲取有益于唱(唐)诗课程的积极要素。

今年7月,我去访问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先生,他告诉我,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个青年教师在忙吟诵的事,建议我和他接触一下。随后我就接触了徐建顺和他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二位均表示希望大家合作研究吟诵。

200910月,在徐、赵二位的推动下,由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牵头,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主办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作为支持单位的“中华吟诵周”活动在北京举办,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大陆、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在吟诵方面的现状。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吟诵已经寥寥无几了,其前景不容乐观。

活动结束后,我与赵敏俐老师进行了单独交谈,我建议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将吟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予以立项并开展实体性的学术研究。老师告诉我他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感到这件事做起来有难度的:一方面,吟诵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要研究这个课题,就需要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受人事和经费体制的制约,诗歌研究中心无法引进这样的专门人才。

大抵而言,吟诵的传承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        这是一笔亟待研究、传承的文化遗产

对形式美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世界上任何语言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美,在语言教育所包含的诸内涵中,语言形式美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汉语是一种单音节、有声调的高度音乐性的语言,高度律化的古诗词和古文(尤其是韵文)浓缩了汉语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需要行腔使调的吟诵或歌唱才能够得以表现。新式学堂教育以后所使用的“朗诵”,无法传达古诗词文所浓缩的汉语的音乐美。由此,语言教育中所包含的形式美的内涵便流失了。

从记忆的角度而言,人类对旋律的记忆比对语言的记忆更为快速、深刻。用吟诵的方式“读”古诗词文,其实就是把旋律和语言结合起来,利用旋律这个工具更好地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和记忆。吟诵的丢失,不利于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和记忆。

二、        吟诵的传承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难点

我国传统的吟诵都使用方言,当今社会的标准语言是普通话,如果简单地把普通话和传统的(与方言相适应的)吟诗调套在一起则必然会破坏汉语固有的音乐美,这样的吟诵反而是有胜于无的。因此,通过研究,把全国各地诸方言系统的吟诵中所包含的共性规律提取出来,发展出一种与普通话相适应的吟诵体系,是吟诵的传承中所必须克服的技术难点。

三、        吟诵的研究内容

吟诵的研究包含三个方面:对音响、音像和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论研究;研究成果的转化。

(1)  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

按照一定的方言体系和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把搜集到的音响音像及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与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相吻合的记谱法将这些音响资料转化为书面资料。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为下一步的理论概括提供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是吟诵的理论研究的前提。

正是在这个基础性工作上,当前的吟诵研究是很不不严谨、缺乏专业性的。比如在分类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群体的文人的审美情趣是不一样的,体现于吟诵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文人对吟诵的审美取向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料进行严格的分类。在记谱方面,如同戏曲一样,节奏、节拍和音高都固定的西方音乐的记谱法并不适合于中国传统吟诗调的记谱,但我们目前所见的许多吟诗调的记谱正是这么记谱的。

2)吟诵理论的研究——也就是找到吟诵的规律,建立吟诵的评价标准,为普通话吟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这个工作应该从吟诵调与语言、作品的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吟诵调与语言的关系,其核心是吟诵调与古诗词文的平仄之间究竟是否吻合以及如何实现吻合的。从理论上讲,吟诵的技术核心包含“吟诵音调的选择”和“在套用相同的旋律吟诵不同的诗、词、文的过程中的微调”两个方面

3)吟诵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是研究吟诵的落脚点。吟诵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向三个方向转化:吟诵的推广与普及(课程及教学)、为古诗词歌曲的作曲提供技术支持、为古诗词文的普通话朗诵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吟诵的推广与普及的关键,最终的目标,要使所用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吟诵,在中小学古诗词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能够以吟诵的方式进行范读。

四、吟诵的研究和传承中所面临的体制障碍

研究吟诵的专业人才,需要兼具古典文学、语言学、音乐学(作曲和戏曲)三个方面的专业背景,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胜任为传统吟诵调记谱以及对吟诵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的工作。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这种人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是培养不出来的,个别通过自学等途径获得了这种专业素养的人,往往得不到体制内的“高学历”和“高学位”,没有高学位就进入不了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国家教育决策层。

吟诵的研究,其最难于跨越的障碍便在于僵化的体制。

 

20091023

 

 

 

更多资讯请登陆“古诗词吟诵网  www.gscys.com

 

  • 上一篇: 论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与教学
  • 下一篇: 张国文:我的教育观与唱(唐)诗的价值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