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字体: 字体颜色

 

            第五节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象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唱也唱儿歌,听也听简单的音乐。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毕业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征。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把音乐教育的主题放在“感受”“共鸣”,不在“了解”“实用”,所以自婴儿起,就可以让他听尽世界名曲。则素养提升,而实用性的唱游,就方便多了,知识性的了解就更简单了。请看音乐家庭,不都是这样子培养孩子的吗?所以西方有谚语说:“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号称“教育即生活”。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着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它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可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为学为人基础,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能认字了,到了幼儿园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儿童在十岁以前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胡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会读,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精准”。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国小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国小儿童在六年之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消减了社会多少游魂和暴燥!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的繁复的课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数据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数据,则数据是死的,没数据空有程序,程序却是虚的。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发用,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如图)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因为有关理解力的推进,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份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生,所以有绝大多数的人产生学习的困难,而这困难,是不能“勤以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没有能力学习而硬逼着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人生哲学,而我们高中教育却没有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掠取分数而已,只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都应好好照顾,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计算机之输入数据,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质量,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有人天真的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我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了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 上一篇: 如何提升儿童读经的兴趣
  • 下一篇: 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乐园介辞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