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被叫停如今悄然重生 孟母堂未來何在?

【字体: 字体颜色
 

            http://www.sina.com.cn   20110905 10:35   上海青年報

                                       

                 

                                 在孟母堂內,小朋友跟著老師誦讀英文原著《霧都孤兒》。

                                                                             

                                      

                                                在休息时间,孩子们大多爱读课外书。

                                                                                 

                                            

                                                 孟母堂5年前的旧址锦轩别墅现已人去楼空。

 

消失多日的孟母堂,近日悄然重生。記者日前瞭解到,孟母堂並未關閉,現今仍在繼續收徒。記者隨即探訪發現,孟母堂已經搬離錦軒新墅原址,在一處不被打擾的住宅區裏,校長周應之、呂麗委夫婦帶著60個孩子和十幾個老師,仍然繼續著其自得其樂的教學模式。現今,孟母堂裏學生數量已經上升到60個。孩子們能背四書五經,也能背英文名著。有人對孩子的前途表現出種種擔憂,而在現場,孩子們卻對記者說,體制內的學校太恐怖了

  記者獲悉,國內曾出現私塾潮,也有若干小眾化的私塾在上海開設:他們有的隱居郊外,有的大隱於市,基本都不為人所知。

本報記者 嚴柳晴 

  5年前,孟母堂曾引起軒然大波

  2006年,孟母堂全日制私塾在松江區新南路上的錦軒新墅社區內啟動。孩子們讀書聲震天,讓周圍居民不堪其擾。附近居民多次表示抗議,有關教育部門認定其屬於非法教育機構,隨即被緊急叫停。在重重壓力下,孟母堂撤出了錦軒新墅社區。

當時,孟母堂讓孩子不求甚解讀經書,在社會上也引發了一場少兒讀經的大討論,支持者認為,現代教育應當寬容小眾化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價值,社會應該給予包容;也有不少人對其持反對態度,認為孔孟思想中有不少糟粕,一味讀經,會使孩子缺乏思考力和判斷力。並且,現代教育不應當再回到原點。而更多家長則出於現實考慮表達了擔憂:脫離了體制,這群孩子們的成長會不會在現實社會中碰壁?

  5年後,孟母堂悄然重生

  孟母堂隱入住宅區,學生不斷增加,學校已無力收納

  隱匿住宅區,大狗把門,周圍鄰居都說不知道

  松江區錦軒新墅社區156號,是孟母堂的原址。在這棟樓的廳堂內,曾有上百名記者聚集于此。近日,記者又來到錦軒新墅社區,這裏大門緊閉,門鈴也已被拆卸,門前生出了雜草。見有人來訪,附近保安說,從去年年初起,此處已經人去樓空,孩子們從這裏蒸發,主人也極少光顧。

  孟母堂雖然已經不在,而軒然大波的後勁仍然強大。見記者打聽孟母堂,附近的一位鄰居頓時激動了起來:千萬不要送孩子去那裏讀書,那裏的學校不靈的。誰知道老師從哪里來的,小孩子在那裏讀書,連文憑也拿不到……”

  問起孟母堂的主人現今搬遷到何處,周圍鄰居都一概不知。只有一位老阿姨依稀記得,當她先生開車經過一片偏遠幽深的住宅區時,無意中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在路邊玩耍。老阿姨覺得此情此景似曾相識,好奇地詢問,得知是孟母堂在此處繼續收徒,老阿姨驚訝不已。據老阿姨說,當天,夫妻倆好奇地前去參觀,遠遠望去,孟母堂的新址內有數條大狗看門,未見其樓,就聽見狗吠,老阿姨轉頭就走。

  隨後,記者根據老阿姨提供的位址,輾轉來到了到這片住宅區。一棟棟樓房密密麻麻地交錯排列。記者詢問附近的居民是否聽說過孟母堂,附近的居民一概茫然地搖頭。

輾轉數小時,記者終於在這片住宅區內找到了孟母堂。其新址是一棟歐式的別墅。一扇碩大的黑色鐵門牢牢地把住了院子。見有客來,大門緩緩開啟,迎面是一幢3層樓的獨棟別墅,別墅正門,一塊孟母堂的牌子赫然在目,一道長長的樓梯從歐式別墅的2樓盤旋而下。記者推開一扇帶著銅扣的紅木大門,房間裏傳來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60多位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最大的孩子已經18

  孟母堂校長呂麗委稱,開辦學堂5年來,不時會有朋友會把孩子送到私塾。學生的人數一增再增,由最初在錦軒新墅社區時10多人,增加到現今的60多人,學校已經無力再收納。每天,孩子們生活在這棟大別墅內,日出而學,日落而息。孩子們住在這棟大別墅的臥室裏,臥室裏擺著數張上下鋪,孩子們在晚上9點準時上床休息。

  他們很少看電視,整日與書為伴。雖然習慣了埋首書堆,孩子們的性格大都外向隨和,見到客人來訪,他們會熱情地跟你聊家常。

  孟母堂裏的一位老師介紹,現今,孟母堂一共有60多名學生,孩子的年齡大多在6歲至15歲之間,最小的孩子僅4歲,最大的孩子已經18歲。孩子們來自全國各地,溫州、北京,甚至還有人從西藏趕來。平時,他們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就是誦讀經書。不過,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私塾也有不同的教法。年齡偏小的孩子,會讓他們多背誦,而對年齡偏大的孩子,老師則會多講解。

孟母堂裏有10多位老師,這些老師各司其職,有的照顧他們生活,有的帶著他們誦讀經書、念英語。問起一位老師為何在此地教書,該老師笑答:這是機緣。這裏的10多位老師,基本上都是通過周應之夫婦的朋友引薦而來。校長周應之對老師並沒有太多的硬性要求,只要熱愛儒家文化,並且耐得住寂寞。

  搬遷後教學模式並未改變 抄抄、背背還學昆曲和瑜伽

  孟母堂搬家後,和5年前相比,這裏的生活並沒有太大變化。換了個地方,孩子們的作息時間、生活方式也沒有就此改變。無論教育政策做出何種變動,孟母堂裏的老師和孩子,仍然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的生活:早起晨讀、配樂讀經、課間做瑜伽。私塾還請了老師,給孩子們上昆曲和小提琴課。

  在孩子們眼裏,這裏的生活簡單而輕鬆。抄抄、背背。每天,會有老師抽查學生的功課,雖然偶有抱怨聲,但孩子們基本都能完成任務。來到孟母堂1年,11歲的晶晶(化名)已經背完了四書,現在正背著《文選》和英語原版的《霧都孤兒》。這裏不累,比以前的學校輕鬆多了。

  下午6點,已經到了晚讀時間,7個孩子圍聚在一張紅木桌前,跟著老師讀英語版的《仲夏夜之夢》。這時,這棟小別墅裏,孩子被分為4個讀書小組,在老師的領讀之下齊聲誦讀。

  校長周令之和6個年齡較大的學生圍坐書桌,誦讀《左傳》。在他們隔壁,幾個孩子坐在書屋自習,案頭擺著一本影印版的《文選》。書屋裏還堆放《詩經》、《史記》、《水滸》等古典名著。翻開影印本的《文選》,11歲的晶晶(化名)竹筒倒豆子般地念開了。不過,晶晶並不知道念的句子是什麼意思,校長說,不用知道是什麼意思,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了

年紀大了,自然就會懂了也是周應之和呂麗委常說的話。初來的孩子,孟母堂會安排讀四書、《論語》,暫時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誦讀並且熟記,等到年紀增長,自會一通百通。孩子們貌似也都認同了這個有口而無心的辦法。 

  孟母堂裏,孩子們未來在何方?

  被父母帶出國或繼承家族企業,他們並不需要一紙學歷文憑

遠離城市、遠離體制的孟母堂,曾經受到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是,在其中求學的孩子,他們的感受又如何?把未來寄託於這樣一種小眾的教育模式,這些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對前途的看法如何? 

  學校環境太恐怖了在孟母堂很開心、輕鬆

  在許多孩子們眼裏,這裏是一個逃避校園求學壓力的世外桃源。說起曾經的學校,11歲的小羽(化名)體制內三個詞簡短地概括。小羽出生在上海,在北京長大。小時候,小羽就讀的是北京的一家私塾。後來,她在體制內內正兒八經地上過3年學,在學校裏上課,我不開心請老師休息。一堂課結束,幾名孩子齊聲向老師暫時告別,各自開始自由活動。上完了《文選》誦讀課,11歲的小羽捧著書進入了一間休息室。放下手中的《文選》,拿起一本課外書讀了起來。過了10分鐘,她又拿出一本卡通封面的速寫本,本子上畫著一個個迪士尼公主人物。

從北京飛回上海後,媽媽原本打算給小羽報名一所小學,但是,她剛入學不久,學業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這時,她聽同學說,在她就讀的學校裏,兩個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自盡。我突然覺得,這個環境太恐怖了。於是,媽媽便把她送到了孟母堂念書,現今,她覺得在孟母堂很開心,也很輕鬆。

  許多人擔心他們的前途,他們的家長卻早有打算

  11歲的晶晶來自瀋陽,來孟母堂讀書已經有1年的時間。此前,她在上海的一所學校念書,現今,她的學籍還留在她先前念書的學校。為了保留學籍,每當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晶晶依舊要回到原校考試。習慣了子曰詩雲的生活,突然之間的題海作戰的考試模式讓她難以適應。幸運的是,她的各門考試成績都很優異。

  因為在這裏學習的東西比較超前。晚讀時間,晶晶的手裏還捧著一本英語課外讀物《霧都孤兒》,封面上面寫著相當於高三年級水準。母親打算讓晶晶一直在私塾念書,等到適當的年齡,再安排她出國留學。而她也習慣了在孟母堂中的生活。

  孟母堂開辦的這些年裏,周應之夫婦看到了許多孩子的成長。18歲的女孩小潔(化名)是孟母堂年齡最大的弟子。3年前她初來孟母堂時,是一個濃妝豔抹的時髦學生。她不愛讀書,也厭惡學校。3年來,她的變化天翻地覆。她開始變得溫文爾雅,通讀典籍,還寫得一手好字。

  但是,無論孟母堂的教育怎樣成功地改變了他們,人們仍然存在疑問,對這些脫離體制的孩子,他們會不會在現實社會中碰壁?

許多人在擔心他們的前途,不過孩子的家長對此早有打算。家長會帶他們出國,或者家裏有家族企業。因此,他們並不需要一張學歷證明。孟母堂的一位老師如是說。

  上海私塾調查

  上海私塾非孟母堂一家,有的一個月學費高達3000

  上海私塾並非孟母堂一家。在私塾教育受到質疑的同時,仍有家長會考慮將孩子送到私塾。記者瞭解到,除了孟母堂外,上海還有另一家私塾——菊齋私塾。該私塾創辦於2006年,在滬上兩個區縣都開設有分部。除了全日制班級外,還開設有一些興趣班和國學沙龍。

  日前,記者來到了位於浦東花木地區的菊齋私塾。一間三室一廳的房間,大廳和房間被設置成兩間教室。一位老師介紹,秋季班將於910日開學,小朋友可以選擇有全日制和業餘班。因現在還未開學,平日裏,只有一個3歲大的小朋友在廳堂裏玩耍。

菊齋的一位私塾老師介紹,今年9月後,菊園私塾準備招收兩個全日制班,一個班有6個學生。學生中絕大多是學齡前的小朋友。課程和孟母堂類似,上午有少兒瑜伽課,讀《弟子規》,下午有英文讀經班,會請高校的老師為學生講讀,學費為每月3000元。 

  曾風靡全國多達上萬家,如今大多數私塾被迫隱居、關閉

  記者瞭解到,私塾的教學方式曾在國內如火如荼。上海奉賢海灣別墅、上海寶山都曾開設有私塾,而當記者聯繫在奉賢西渡閘園別墅的大方早教園私塾負責人時,得知這家私塾已經關閉。因為老師生病,也找不到其他老師。

  一位在浙江、天津等地開辦私塾的業內人士透露,大約在10年前,全國私塾辦得如火如荼,並且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圈子。大約10年前,全國的私塾共有上萬家,在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私塾受到了許多家長的歡迎。這也使許多人看到了商機,各種私塾紛紛湧現。相比於這些地方,上海的私塾冷清許多。該業內人士分析,這和地方的文化有關。在國內一些城市,小部分私塾已經在地方教育部門申請到了辦學資質。

而大多數私塾普遍存在著生存問題:過於封閉,並且缺少相應師資。行政機構對此不認可,使得大部分機構被迫隱居。因為消息閉塞,所以也導致師資匱乏。到了2006年,上萬私塾已經所剩無幾。孟母堂這樣的私塾,在圈內算得上較為正規。孟母堂開辦的初衷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2006年的軒然大波,在孟母堂和其他私塾開辦的相當長時間內,都只有圈內人知道。 

  教學方式填鴨,合格校長難求 一般都建議學生保留體制內學籍

  私塾盡可能地保留著傳統文化,在教育孩子讀四書五經的同時,也在逐漸向周圍的環境妥協。該業內人士稱,在, 私塾裏上課的有許多到了學齡的孩子。私塾一般都會建議孩子家長,讓他在正常的學校保留學籍,每到學期末,仍能夠回到學校考試。在私塾中的許多學生,都遵循著這種求學模式。

  該業內人士稱,保留學籍的一大原因,也是希望孩子們不要和現實環境脫軌。在私塾的學生,接觸競爭少,他們活潑開朗,但往往心地過於單純。”“私塾教育並不少見,但是,只有少部分私塾的校長能夠領悟私塾教育的精髓。該人士表示,不少私塾在機械地抄襲著這種辦學模式。從表面看來,私塾教育只是單純地讀書和背書,並不要求學生深刻領悟聖賢書中的知識。但是,其中包含的寓意卻很深遠,除了書本以外,更需要老師具有人格魅力,因為其言行舉止,對學生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此之外,老師還需要瞭解和熟悉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能簡單填鴨

但非常遺憾的是,這樣的老師非常稀缺。曾經,在天津一處私塾,學生們被老師逼迫背誦《三字經》。孩子們苦不堪言,一看到老師,只會將《三字經》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 

  對話私塾校長

  希望能夠賺些錢,供養鑽學問的孩子

  在採訪中,記者與一手開辦孟母堂,並堅持了5年之久的周應之、呂麗委夫婦面對面。對於私塾教育的現狀和未來,他們有諸多感想與體會。

  記者:這幾年,你們是不是親自給學生上課?

  周應之:那當然,那是人生之樂。雖然我有其他的工作,但我希望能經營好我的私塾,經營好傳統文化。經營這兩個字,其實很有滋味。給學生講課,是一種人生樂趣。

  記者:對這裏新到的教師,孟母堂有什麼特別要求?

  周應之:我們沒有特別硬性的要求,但是他必須熱愛古典文化,愛讀書,喜歡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是,他能夠耐得住寂寞,能夠適應連續幾個月遠離都市的生活。

  記者:從這幾年來看,孟母堂的培養模式是成功的嗎?

  呂麗委: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孟母堂讀書,開辦學校的初衷,也是為了培養自己和朋友的孩子。這幾年來,有朋友陸陸續續地把孩子送來。有好幾個10歲的孩子能背下好幾本英語原版經典。從這裏走出去的孩子,英語都不差。而且,我相信他們會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學習。12歲之前,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吸收了這些經典,日後隨著他們漸通世事,會慢慢地理解這些經典名著中的奧義。

  記者:您是否認為,相對於外面的學校,這裏的孩子更優秀?

  呂麗委:這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我們不去做這種比較。我們只需要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功課。對於私塾這種培養模式,家長完全可以不相信。現在,私塾裏的孩子已經不少,我們也沒有能力再收更多的孩子了。

  記者:將來會怎樣規劃自己的孟母堂?

周應之:有時候,我路過一些學校,造得如同廠房一樣的房子,筆直的走廊。這樣的學校,怎麼可能會培養出有靈氣的孩子。而我希望能營造出一個求學的氛圍。其實,求學是為了體悟生命,這一點,被許多人忘記了。說到實際的地方,還是希望能夠賺些錢。如果在我們的學堂裏,有些孩子一心想研究學問,而不想去外面工作。那麼,我們可以供養他們,讓他們安心治學。 

  記者手記

  小眾化私塾教育亟須制度接納與規範

  孟母堂和記者想像中的不太一樣:預想中,在書齋裏,坐著一群老夫子和一群埋首於故紙堆的古板孩子。而記者看到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與人交談自然大方,在孟母堂裏感覺輕鬆自在,並且他們大多表示不願意再回到體制內的學校

  一種古代傳統教育模式的復辟,一種在現代人看來死記硬背的扼殺創造力的教育方式,卻能讓身在其中的孩子樂此不疲,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否有其可取之處?

  雖然被稱為世外桃源,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這些私塾孩子很多保留著體制內學校的學籍,很多是將被家長帶出國或是要繼承家族企業,不需要一紙文憑,這也證明了,這樣的私塾教學註定屬於小眾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小眾化教學也出現了瓶頸:填鴨式讀經、合格的校長很少、大批倒閉……這些私塾每個月學費不菲,但學生在求學中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萬一出現了糾紛、事故和各種不測,學生及其家長該向誰求助?

  可否有這樣一種理想的方式:孟母堂們不該隱居山林,私塾教育應當被制度接納並且加以規範。一方面,私塾教育的可取之處能夠作為體制內學校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體制內小眾化的寬容,也將是孟母堂們走出瓶頸的第一步,在教師資質、收費標準、意外維權等方面加以規範,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們。

  這不應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也不該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矛盾體,我們希望,最終能夠出現一個雙贏局面。畢竟,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 上一篇: 孙悟空的封号是什么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教学咨询:0592-5981543 021-54193709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教材咨询:0592-5982000   传真:0592-5981345 在线咨询: 读经教育交流

    管理员进入   
    Copyright© 2003-2015   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网络实名:读经教育 闽ICP备05006486号-1
    邮箱:dujing@dujing.org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06486号